日本女权主义发展史-新东方前途出国

您的位置: 首页>顾问中心>张结雨>日志>日本女权主义发展史

欢迎向我提问

*顾问预计24小时内解答,并通过短信方式通知您

张结雨

张结雨

语培部日语教师

    获取验证码
    向TA提问

    温馨提示

    您当前咨询的顾问所在分公司为 合肥 为您推荐就近分公司 - 的顾问

    继续向张结雨提问 >
    预览结束
    填写信息下载完整版手册
    获取验证码
    一键解锁留学手册
    在线咨询
    免费评估
    留学评估助力院校申请
    立即评估
    定制方案
    费用计算
    留学费用计算器
    电话咨询
    预约回电

    顾问将于15分钟内回电

    获取验证码
    立即预约
    咨询热线

    小语种欧亚留学
    400-650-0116

    导航

    日本女权主义发展史

    • 语言教学
    • 历史文化
    2025-08-21

    日本女权主义的发展历程复杂而曲折,从明治时期的萌芽到当代的多元探索,其间经历了战争时期的压抑、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泡沫经济破裂后的反思。其核心始终围绕着女性如何在社会中争取平等权利、实现自我价值。

     

     📜 早期思想与实践(19世纪末~20世纪初)

     

    日本女权主义的萌芽与明治维新后西方思想的传入密切相关。一些男性启蒙思想家如森有礼、福泽谕吉等,首先对封建的“男尊女卑”观念提出批判,主张提高女性教育水平,但其出发点与“改良人种”、“强国保种”的民族主义目标相关联。

     

    同时,也出现了女性自身的呼声,如岸田俊子这样的先驱,她批判男尊女卑,呼吁女性参与政治,认为男女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

     

    这一时期,“贤妻良母”主义被提出。它最初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强调夫妻平等、批判蓄妾等封建陋习,并与女子教育相结合,客观上提高了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地位。许多女子学校的建立为后来女性意识的觉醒打下了基础。

     

     🌸 大正时期的多元化发展(1912~1926)

     

    大正民主时期,女性主义思想更加活跃。女性杂志大量涌现,分化为关注女性自身发展的“教养派”(如《妇人公论》)和侧重家庭实用的“实用派”(如《主妇之友》)。

     

    与谢野晶子、平塚雷鸟(也是《青鞜》杂志的创始人)等女性知识分子活跃于此时期。她们讨论的议题也更加深入,例如关于国家是否应为生育提供补助,出现了多种声音的争论:

       与谢野晶子倾向于女性应自我负责,避免依赖。

       平塚雷鸟则从母亲的社会价值角度论证国家保护的必要性。

       山川菊荣和山田若等人则提出,生育补助应被视为对女性家务劳动的一种补偿,是女性赢得的权利。

     

    这表明当时的日本女权主义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基于本国国情进行了多元的思考。

     

     ⚔️ 战争阴霾下的扭曲与沉寂(1930~1945)

     

    随着日本军国主义势力膨胀和对外侵略扩张,刚刚萌芽的女性解放思想遭到严重压制和扭曲。“贤妻良母”被军国主义绑架,转化为“军国之母”、“靖国之妻”的形象,鼓励女性为国家生育和培养士兵,无私奉献支持战争。

     

    媒体和女性杂志被严格管制,内容充斥着对“昭和烈女”(如井上千代子)的歌颂,成为宣传战争和军国主义的工具。女性独立的诉求被国家主义完全吞没,这一时期的女权运动陷入低潮和停滞。

     

      第二次高潮与自我觉醒(1960~1970年代)

     

    二战后,日本宪法确立了男女平等原则。到1960-70年代,受世界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影响,日本女权主义迎来第二次高潮。

     

    这一时期的运动与反越战、反对《优生保护法》改恶(该法修改试图限制女性堕胎权)等议题紧密结合,许多家庭主妇也积极参与其中。

     

    更重要的是,女性主义者开始进行深刻的自我理论建构和反思。田中美津在1970年发表了《从厕所中解放》的宣言,犀利地指出“处女”是一种私有财产,批判了男性的性双重标准和对女性的物化。她领导的女性团体“团体作战的女性”在新宿举行了只有女性参加的游行示威,标志着日本的女性解放运动与男性领导的左翼运动分道扬镳。

     

    这一时期的女权主义者明确提出,之前的女性运动多是男性主导的解放运动的附属品,而她们要追求的是“真正的女性解放”。上野千鹤子等学者也开始崭露头角,为女性学奠定理论基础。

     

     💎 经济泡沫中的高涨与异化(1980年代)

     

    日本经济进入黄金时期,女性受教育程度和就业率提升,消费能力显著增强。《男女雇佣机会均等法》等法律实施,女性地位在形式上得到提升。

     

    然而,在资本和消费主义的助推下,部分女权诉求出现了物质化、特权化的畸变。“恋爱资本主义”等概念盛行,一些媒体鼓吹女性应利用性别优势索取物质利益,如所谓“四名男友”(跑腿男、买单男、礼物男、本命男)的扭曲价值观一度流行。

     

    资本通过广告和杂志,将女权主义与消费捆绑,鼓励高额消费和享受,将物质等同于幸福和独立。同时,在性骚扰等问题上,也出现了一些定义过度宽泛化的争议案例,加剧了社会层面的男女隔阂与对立。

     

     🧊 泡沫破裂后的反思与分化(1990年代以后)

     

    19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裂,进入“消失的时代”。企业大量裁员,许多在泡沫期凭借“政治正确”入职但能力一般的女性首当其冲。女性失业率增高,但被消费主义抬高的物欲并未同步消退。

     

    男性方面,普通男性因经济压力选择“躺平”(低欲望、不婚恋),而部分有实力的男性则更倾向于只恋爱不结婚的“精致利己”模式。这导致结婚率下降,男女关系走向疏离和对立。

     

    女权主义内部也在进行深刻反思。像上野千鹤子这样的学者持续发声,其著作《一个人的老后》等探讨了女性独立面对老龄化等议题。新一代的女性主义者更加关注实质性平等、多元生活方式以及深入的理论批判,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权利。

     

     💎 核心挑战与反思

     

    回顾日本女权主义的发展,有几个核心问题贯穿始终:

     

    1.  “贤妻良母”与“新女性”的张力:这一框架在提高女性教育和家庭地位的同时,也长期限制了女性角色向家庭之外的扩展。

    2.  资本与消费主义的收编:资本常常会利用和扭曲女权口号,将其转化为消费动力,如鼓励“悦己消费”,这可能在短期内看似提升了女性地位,实则消解了运动的批判性,并加剧了性别对立。

    3.  理论探索与社会现实的脱节:日本女性主义理论在深度上曾领先欧美,但深刻的理论并不总能直接转化为广泛的社会行动和有效的制度变革。

    4.  外部经济环境的巨大多响:经济繁荣期和衰退期极大地影响了女权运动的议题、策略乃至社会反响。

     

    日本女权主义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在模仿与创新、进步与回潮、集体诉求与个体选择、理论建构与现实困境之间不断挣扎和探索的过程。它告诉我们,争取性别平等并非一蹴而就,其过程复杂曲折,充满了意想不到的挑战和深刻的教训。

    更多详情
    推荐阅读 换一换
    温馨提示

    您当前咨询的 张结雨 顾问,所在分公司为 - ,已为您推荐就近分公司 - 的顾问。

    以下为-分公司顾问:

    继续向张结雨提问
    提交成功

    稍后会有顾问老师反馈评估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