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AP考试经历了堪称“猖獗”的作弊事件。
泄题严重、卖题情况一抓一大把、甚至导致有些学生的成绩直接被取消……
去年泄题作弊事件波及广泛,不仅波及到中国内地城市,中国香港、美高、英高的孩子也纷纷表示收到成绩取消的邮件。据悉,取消科目包括经济、微积分、心理学、统计、生物、物理、化学等。
猖獗的作弊,不止伤了那些认真备考学生的心,同样也会损害AP考试本身的信誉。
因此,考试官方College Board(简称CB)重拳出击,宣布从2025年开始将28门AP考试改为机考,大刀阔斧改革!
对于不少留学家庭来说,AP课程和考试是规划中的重要一环。
2025年作为AP全面推行机考的 “元年”,考试形式、评分标准、科目难度均出现变化,加之多国联申趋势下不同地区对AP的要求差异,不少家长陷入困惑:哪些科目分数波动最大?机考对孩子影响几何?AP与IB、A-Level该如何选择?
01作弊显著缓解!5分率“冰火两重天”
2025年AP考试的变化堪称 “系统性革新”,既体现在分数数据的剧烈波动,也包含考试形式、评分逻辑的深层调整,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学生的选课与备考方向。
从2025年AP出分数据看,许多科目5分率出现 “跳涨” 或 “骤降”,堪称“冰火两重天”。背后与 CB(College Board)的改革策略密切相关。
机考也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作弊情况。
显著上涨科目:
物理 1(Physics 1):从 2023 年的 8.8% 飙升至 2025 年的 18%,两年累计上涨 9.2 个百分点,成为涨幅最大的科目。这与该科目改为 “混合机考”(MCQ 机考 + FRQ 手写)、MCQ 选项从 5 选改为 4 选直接相关,答题难度降低。
英语语言(English Language):2025 年 5 分率 13%,较 2024 年提升 3.2 个百分点,受益于全数字化考试带来的标记、筛选功能,以及 MCQ 改为4选后猜中概率提升(从 20% 到 25%)。
美国政府与政治(US Government):2023 年 5 分率仅 12.8%,2024 年跃升至 24.3%,2025 年稳定在 24%,因CB通过评分校准提升社科类科目吸引力。
显著下降科目:
物理 C:电磁学(Electricity & Magnetism)从 2024 年的 35.2% 骤降至 23%,力学(Mechanics)从 28.5% 跌至 20%,跌幅分别达 12.2 和 8.5 个百分点。核心原因是物理 C 系列在 2025 年进行课程重构,统一考试时长与题型,同时提高评分门槛以维持学术性。
日语语言与文化(Japanese Language & Culture):从 2023 年的 50.8% 逐年降至 40%,因该科目未纳入机考体系,仍采用纸笔考试,且评分标准收紧。
心理学(Psychology):2025 年 5 分率 15%,较 2024 年下降 4.2 个百分点,主要因考纲改版后,教师与学生尚未适应新题型。
2025年AP的核心改革集中在数字化考试和EBSS评分体系,两者共同塑造了分数变化的底层逻辑。
AP考试的成绩变化,并不完全来源于考试难度的变化。
比如物理C,考试时长延长、考题变丰富,五分率从此前30%+降至20%+;
生物的五分率逐年上升至19%,与评分制度调整(EBSS)及考生群体(多为感兴趣或专业相关学生)有关,并不是题目简单了;
微观/宏观经济学近五年五分率变化不大,但考试难度显著提升,侧重知识点融合与深度理解,选择题干扰性增强。
从2022年开始,CB推行 “基于证据的标准设定”(即EBSS),替代传统的评分模式。其核心是通过大数据(如学生 PSAT/SAT 成绩、课堂表现)动态调整评分门槛,确保60%-80% 的学生能拿到3分(对应大学C级成绩)。
这一体系对低分科目放宽门槛,对高分科目则维持严格标准,既提升了AP的普及度,又保障了学术话语。
2025年AP物理系列(物理1、2、物理C)的重构堪称 “颠覆性”:
所有物理科目均为180分钟;物理1合并流体单元、新增谐振内容,难度降低;物理C则精炼知识体系,评分门槛变高。
这一变化直接影响选课策略:理工科学生若目标是 “稳拿高分”,可优先选物理1;若申请工程、物理等强相关专业,需谨慎挑战物理C,避免因分数过低影响申请。
在今年变为机考的28门科目中,英语语言、美国政府与政治等科目采用 “全数字化”(MCQ+FRQ 均机考),微积分、物理等则采用 “混合模式”(MCQ 机考 + FRQ 手写)。
学生们反馈,机考在一些细节上带来了挑战,如做题速度有所减慢、理科符号输入易出错等。
但总的来说,这些都不是大问题,没有学生因为机考形式这一改变,而影响了发挥乃至成绩。
关键还是在于打牢基础、掌握好知识。
近年来托福考试、SAT等都在转型机考,学生们已经基本都有经验。
02 破除AP常见误解:这些“想当然”可能坑了孩子
AP 考试在国内家长中存在诸多认知偏差。
考的科目越多越好?没拿到5分就不提交?
结合最新政策与录取案例,我们逐一来看这些问题。
“AP课程和考试等价,学了就必须考?”
AP课程与考试是 “两回事”。可以只学课程、不参加考试;也可以不学课程,只参加考试。
课程是过程,考试是结果。对于美国大学来说,更看重学生在校内AP课程中的持续表现(如GPA、课堂参与),而不止是单次考试分数。
美高学生就常出现 “学AP课程但不考” 的情况,只要校内成绩优异,不影响申请。
反之,未学AP课程的学生(如IB、A-Level或是公立体系)也可独立考AP,用于补充学科能力证明。
比如IB学生想要申请相关专业,但校内没有开设相关课程,所以选择考AP艺术史,这样的情况很常见。
“AP考得越多越好,必须全5分?”
不少家长认为 “AP门数越多、分数越高,申请越有优势”,但并非完全如此。
首先,美本更看重 “质量” 而非 “数量”。
朱老师曾接触过一名美高学生,学校本身是AP课程体系,学生也考了AP,但由于成绩都在3、4分,最后就没有提交AP成绩。
但凭借校内荣誉课程成绩、深度科研活动和文书等等,他依然拿下了哈佛的录取。
另外,对于大多数美国学校来说,可以选择只提交自己满意的科目成绩。但麻省理工和加州理工两所大学,则要求学生考过的AP科目成绩无论好坏,都必须全部提交。
因此,如果心仪于这两所大学的学生,在选择考AP时,更需慎之又慎,“贵精不贵多”。
其次,4分甚至是3分也有价值。
对于难度较高的科目,比如美国历史,4分也能体现学术能力。
“AP 是美本专属,申其他国家没用?”
随着AP在全球受到广泛认可,英、港、新等地区也已将其作为核心申请材料:
英国:牛津要求3-4门AP 5分(部分专业需搭配SAT/ACT),剑桥要求至少5门AP 5分;
香港:港大要求2-3门AP 5分(排除拉丁、英语语言等科目),港科大接受5门AP 4分替代 SAT/ACT;
新加坡:NUS要求5门AP 3分(含微积分BC),NTU要求3门AP 4分。
当然,这些都是大学官网列出来的要求。学生在备考申请时,实际需要按高得多的标准去准备,才能游刃有余。
所以,选择恰当的AP科目考试,完全可以适配多地联申的需求。
“选文科不如选理科?”
理工科一直都是中国家长眼中的“硬核科目”,但在AP考试中,文理科目的选择则需要结合申请方向与地区判断。
美本申请:文科是 “差异化利器”。
申请藤校乃至TOP20美本的学生中,理工科学生若能搭配美国历史、英语语言等文科AP,更易体现 “文理兼修” 的优势。
文科学生如果申请TOP美本,不需要“强上理科科目”来增加全面性,但如果学有余力的学生,也可以选择理科做搭配。
换分要看学校政策。斯坦福、普林斯顿等校确实对文科AP换分限制较多(如心理学、环境科学不换分),但文科AP可用于满足通识要求(如历史类AP满足 “历史分析” 学分),节省大学选课时间。
英本申请:更认相关专业科目,但不排斥“兼修”。
申请英国大学,最好选择申请专业对应和相关的AP去考,但靠其他科目也可以,且高分门数越多越有优势。
中国香港:认可度高的课程有“差异”。
在申请香港的大学时,尤其要注意的是,对于美本含金量很高的一些科目,港大反而是不认的。比如港大列在官网的就有:Latin, English Language and Composition, AP Seminar and AP Research。
此外,AP考试成绩可以拿来换大学的学分,不少学生会通过AP节省大学学分和学费。但马老师特别提醒我们,如果大学选择的就是相关专业,那就不建议拿对应科目去换分。
比如学习数学专业,换微积分相关学分。AP为大学课程的缩减版,专业课程换分不上,容易导致大学课程跟不上,得不偿失。
03 AP与IB、A-Level:选对体系比盲目跟风更重要
AP、IB、A-Level是主流国际课程体系,三者各有侧重,选择需结合孩子特点与申请方向。
无论单独学和考AP,还是用AP来弥补其他体系的 “短板”,都是可行方案。
IB学生
IB课程覆盖广但难度高,可通过AP补充:
预习:9-10年级考AP微积分,为11年级IB高阶数学打基础;
补强:若IB仅选物理SL,可考AP物理C证明理科能力;
拓展:比如学校开设的IB课程无艺术史、环境科学等科目,考AP可丰富申请维度。
A-Level 学生
A-Level侧重深度,AP可增加广度:
补充学科:比如学校的A-Level课程如果无环境科学,考AP环境科学可申相关专业;
提升竞争力:理工科学生申请美国时,用AP英语语言、历史证明文科能力。
公立体系学生
校内课程受海外大学认可度有限,AP可以作为学术能力的背书:
优先考微积分BC、统计等理科科目,难度低且认可度高;
搭配1-2门文科(如人文地理),体现全面性。
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我们综合两位老师的专业意见,梳理出了一份9-12年级的分阶段策略。
AP规划需兼顾 “考试准备” 与 “申请适配”,结合不同年级的目标,分阶段推进:
9年级:打基础
核心任务:完成基础学科(代数、几何、托福/雅思),首次尝试 “易考科目”;
推荐科目:人文地理(5分率17%)、微观经济(19%),难度低且无前置要求;
目标:熟悉AP考试节奏,积累1-2门5分,建立信心。
10年级:定方向
核心任务:根据兴趣确定专业方向,补充相关科目;
理科倾向:微积分AB(20%)、物理1(18%)、化学(17%);
文科倾向:英语语言(13%)、美国政府(24%)、心理学(15%);
目标:累计3-4门5分,初步形成 “专业 + 兴趣” 的科目组合。
11年级:冲难度,补短板
核心任务:挑战高难度科目,适配申请方向;
理工科:微积分BC(44%)、物理C(力学 20%)、统计(17%);
文科:美国历史(14%)、欧洲历史(13%)、艺术史(16%);
目标:累计5-6门5分,包含2-3门与申请专业强相关的“硬核科目”。
12年级:补漏,适配多国要求
核心任务:针对目标院校补全科目,应对分数不理想的情况;
美本:若AP分数不足,可通过校内课程成绩、文书弥补;
英本/港新:若分数未达标,可重考核心科目(如数学、物理);
目标:最终保持4-7门有效成绩(4 分及以上),满足申请院校要求。
对于留学家庭而言,与其纠结 “考多少门、是否全5分”,不如回归核心:AP是展示学术能力的工具,而不是申请的全部。
无论是选择AP、IB还是A-Level,关键是让科目组合与孩子的兴趣、能力、申请方向匹配。
通过课程挑战展现潜力、通过学科选择表达热爱的鲜活个体,才是大学希望看到的学生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