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本留学黄金十年,也是国际教育相关行业的朝阳十年。
根据美国移民和海关执法局ICE发布的最新报告:2024共有158万持有F1、M1签证的留学生在美国境内学习,比上一年度增加78,159名,增幅5.3%。
但与此同时,中国赴美留学生持续下降,共向美国输送32.95万人,比上一年度略下降0.24%,下降824人。
今年特朗普上台后政策频出,尤其是重击美国精英大学,冻结科研经费等,我们身边不少坚定赴美留学的家庭也开始考虑英美双申,或者把眼光看向香港、新加坡、澳洲。
另一方面,美国大学也开始“自保”。其中包括开始恢复标化要求,目前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耶鲁、布朗、加州理工、约翰霍普金斯、达特茅斯、宾大、康奈尔等10所藤校&Top10大学已经恢复标化要求,对于标化成绩突出的中国学生而言,极有可能是一次“抄底藤校”的机遇。
另外,斯坦福大学官宣扩招150人,并且保留Legacy,恢复标化考试,也是一个友好的信号。
而在中国国内,随着经济下行,裁员不断,越来越多中产家庭的教育风向开始变了。
变化一:
留学年龄段推迟
我的朋友B爸,幼儿园就定了让孩子读美高的计划,小学送孩子去了一所双语学校,但现在却说不考虑美高了。
一方面因为是个女娃,太早出去担心安全健康问题,本来计划是父母有一人放弃工作赴美陪读,但现在的经济形势实在不敢冒险;
另一方面现在北京公立国际部也开始“降温”了,读美高也是为了提前铺路让孩子有机会升入好的美本,但如果孩子能直接入读公立国际部,升学结果也是有保障的。
而且据家长消息,今年一梯队勉强招满,二梯队录取惨淡,“照这趋势,我娃未来冲击国际部还是很有信心的。更何况公立国际部的学费不过10万人民币左右,相比美高动辄大几万美金的学费来说,真是便宜不少。”
B爸代表了一部分中产家庭的教育思路转变,此前前途出国的一则国际教育调研报告中显示,虽然近半数家庭选择美本阶段留学,但选择初高中阶段留学的家庭数量却有所下降。
变化二:
放弃出国or转换赛道
另一位Oscar妈妈的变化更大,幼儿园就送娃去了昂贵的国际园,当时说要K12一路都走国际路线,结果今年幼升小直接回公立了,甚至跟我说未来本科都不一定要出国了,如果出去可能不会局限美本,也会考虑英国、加拿大、中国香港等地。
今年就读北京某公立国际部新高一的Amanda妈妈在孩子中考后也发现,曾经家长群内一起聊着出国规划的不少家庭放弃了就读公立国际部,而是回到体制内就读。
这个动态在留学市场上并不少见。留学顾问圈的自媒体大V在咨询过程中发现,越来越多摇摆派的家庭开始放弃美国转而考虑英国、新加坡、加拿大,以及中国香港等地,同样地,一些高中留学家庭也开始考虑从美高转战其他地区。
当然本身就确定美高/美本留学的家庭依然没有动摇,这与前途出国之前的报告结果一致,美国依然位列留学目的地优先选项。
变化三:
留学的目的更实际了
以前提到留学,大部分家庭都有一个名校梦,认为孩子升入TOP名校=拿到未来社会的入场券,所以挖空心思寻找小众路线,选择冷门专业也要进名校。
但随着“藤校毕业回国都找不到工作”的各种新闻传开,再加上这几年就业形势的惨淡,留学家庭也越来越回归理性,意识到好就业大于高排名。
上海一个小而美留学机构创始人表示,学生们现在选校很追求性价比一词,过去学生更倾向于申请美东、美西大城市的私立名校,但如今更多家庭开始将目光投向北部、中部地区的大公立大学,这些学校学费相对低廉、生活成本可控,且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教学质量和就业资源并不逊色。
部分家庭甚至规划学生未来直接转轨读研或申请博士项目,通过GPA 拉满 + 导师推荐的方式,实现“低投入,高产出”的教育路径。
变化四:
家长花钱更谨慎了
虽然坚定的美本家庭没有动摇,但相比之前来说,家长们在高中阶段的美本教育规划更理智,花钱也更谨慎了。
Amanda妈妈就是其中之一。孩子刚中考完,她就马不停蹄开始了两条腿的美本规划之路:
一方面她自己不断从网上学规划知识;
另一方面“疯狂”见顾问,暑假过半,她已经聊了国内外十几家顾问机构了。
“聊顾问的过程也是我学习的过程,毕竟顾问费不是一笔小数目,不能冲动选择。”当然在消费谨慎的同时,她也表示,周围依然坚定选择美本的家庭在规划上还是不会省劲儿的,既然选择就已经做好了预算准备,比如语培是刚需,该上还是得上,只是怎么上,选哪家要更谨慎一些。
她在选择语培机构的时候就发生了戏剧性经历,她是在孩子刚上初三不久就开启了语培机构的探查之路,本来有一家机构聊了半年多,对他们的师资、出分结果都很满意,其中的卡点就是价格太高,所以纠结至今。
没想到在孩子中考结束后偶然一次跟同学家长的聊天中发现了另一家宝藏机构,教学结果其实也差不多,价格却低了一半,她见了一次就果断签约了,省下这些钱足够让孩子报点AP之类的课程了。这也让她确信,找机构这事还真不能太急。
Amanda妈妈向我分享她的美本规划逻辑:
“大学很看重GPA嘛,所以像我们选择公立国际部的话,AP选课很重要,课程的难度、广度都得考虑,不能总选一些太简单的课,这样的分数没有含金量。”
“其他的活动竞赛主要看孩子的程度,达不到的情况下不强求,毕竟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做科研或者打竞赛。”
“夏校虽然很火,但我们就不考虑了,了解下来我觉得夏校还是得优质的那些项目最有用,如果孩子很拔尖要冲藤,这种出色的夏校确实有必要,金钱和时间投入都值得,但如果达不到这种程度的话,我觉得这个并不是必选项,活动也不是每一项都填满了才能获得学校认可”......
不得不说,我这个老美本顾问听了都得感叹,念头通达!
当然聊了这么多顾问之后,她不仅学到了一些规划知识,也发现了顾问行业的变化,虽然行业内顾问费用差距不算太大,而且降价空间不大,但因为“僧多粥少”,不少顾问机构为了签约竟主动提出可以分期付款。
这在前些年美本黄金时代可是不多见的情况,真是家长捂紧了钱袋子,机构也不得不松链子。
优质又免费的资源很多,前提你要去检索
其实早在前途出国做美本内容之初,我们就分享了很多国内外线上的免费资源,介绍过各种出色但几乎零费用的优质夏校,也曾经揭秘一些有着藤校名头,看上去很美实际上很水的夏校项目,目的就是让大家不要花冤枉钱,尽可能做到高性价比的美本规划。
我们不止一次强调过越是出色的夏校项目,申请要求越高,同样花费也越低,很多项目有基金会支持,项目免费,或者只收取少额费用。比如:
SSP暑期科学项目
RSI麻省理工科学研究暑期项目
CSP克拉克学者项目
NDLS圣母大学领导力研讨会
WTP女性科技暑期项目
SIMR斯坦福医药暑期研究项目等等
这些都是国内学生也可以申请的,免费又优质,妥妥的藤校敲门砖。而如果你本身在美高就读,那可获取的免费资源就更多了,比如我们曾经分享过的女儿在剑桥就读的A妈,孩子从小学5年级零基础加入(公立)学校乐队,从学习、训练到乐器,再到去美国和欧洲巡演,一切都归学校老师管。家里的全部开销,就是花几十块买了演出服,又花1000块支付了演出的交通费和住宿费。
我曾采访过的一个美高学生,学校所在州每年都有教授实验室选拔高中生做助理,她就通过学校报名参加,几年来做的活动都是学校提供的资源,最后也没有竞赛大奖,也没参加过夏校,获得了加州理工录取。
更简单一些的就是网上的免费资源,不管是coursera,edx等国外大学课程网站,还是咱们国内特别火的B站,都聚集了大量的免费资源,前提是学生要自己去检索,这也是入读美国大学的基本能力之一。
花几十万找顾问做规划,
到底是规划啥
最后想跟大家聊聊规划这件事,很多学生和家长其实是不理解规划到底是干啥的,以为按照网申列表中要填写的成绩、奖项、活动逐一完成,能有足够的内容填写进去就是规划,如果这样的话,其实完全不必找顾问,信息越来越透明,网上多检索或者哪怕只在我们前途出国的平台上听讲座、看文章都能总结个大概。
我们花几十万找顾问要的规划不是做列表,也不是提供一些网上都能检索到的信息,而是要深挖孩子的内心,从孩子的特质出发来做活动策划,这种策划看似好像与申请要求无关,但却可能与孩子的方方面面相连,让孩子得到成长。
比如今年录取斯坦福的学生Benny,起初的他很功利,着急地想要产出更多,非常在意含金量,但其实带着这样的心境不仅活动做不好,也不会得到真正的提升,找到某留学机构后,老师们带他参加了一项山西研学项目,在其中不断引导他关注到社会中的实际问题——村里人没有渠道找工作,然后基于这个问题不断尝试,找到落地的解决方案。
这是一个看似很小的活动,跟高大上三个字完全不沾边,但是学生却在其中找到了真实自我,不再只追求功利,而是着重解决社会问题,申请思路也从金融变成了社会学。试想如果按照他之前急躁的规划逻辑和功利心,申请金融录取前20学校应该都很难,更别提爬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