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说话多做饭,你的孩子自然就好了!不信你看看……-新东方前途出国

您的位置:首页>顾问中心>吕冬霞>日志>少说话多做饭,你的孩子自然就好了!不信你看看……
-人正在咨询
向TA咨询

欢迎向我提问

*顾问预计24小时内解答,并通过短信方式通知您

留学顾问吕冬霞

吕冬霞

美中留学咨询组长

    获取验证码
    向TA提问

    温馨提示

    您当前咨询的顾问所在分公司为 北京 为您推荐就近分公司 上海 的顾问

    继续向吕冬霞提问 >
    预览结束
    填写信息下载完整版手册
    获取验证码
    一键解锁留学手册
    在线咨询
    免费评估
    留学评估助力院校申请
    获取验证码
    立即评估
    定制方案
    费用计算
    留学费用计算器
    电话咨询
    预约回电

    顾问将于15分钟内回电

    立即预约
    咨询热线

    小语种欧亚留学
    400-650-0116

    导航

    少说话多做饭,你的孩子自然就好了!不信你看看……

    2024-06-02
     作者:番茄妈
    来源:男孩派(ID:boy666dj)

    谁能想到,自从上了初二,之前一向优秀上进的儿子竟然开始“摆烂”。每天的状态特别消极懒散,老师还跟我说他在学校上课总是心不在焉的,经常走神。最让我无法忍受的是,他做功课越来越拖拉磨蹭,经常坐在桌前半天不动笔。很快,他的学习成绩慢慢滑了下来,从前五名排到了第十,然后是十五、二十五……这怎么能行?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总想着跟他多沟通,每天不断提醒他努力,催促他快点写作业,还搬出各种大道理。他一开始还能应付几句,到后来直接对我爱答不理。结果自然是半分效果都没有,儿子的期中考试成绩那真是一个惨不忍睹。那天晚上,儿子吃完饭一直坐在那玩手机。我本来不想说他,但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实在忍不住了,怒气冲冲地冲过去大吼:“都几点了,还在看手机,你就不能自觉点吗?”没想到,儿子愣了一下,满脸不耐烦地说:“不用你管!我乐意!”说完用力把我推出了卧室。只剩下我一脸懵逼地待在原地。我怎么也想不明白,从前那个对我言听计从、自律勤奋的孩子,怎么变成了这样?

    百般苦恼之下,我偶然看到心理咨询师黄仕明教授的一段话:

    “很多时候,孩子有问题,不是因为父母沟通太少,而是因为‘沟通’太多。
    如果父母总是盯着孩子不放,天天喋喋不休,挑孩子的毛病,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一语点醒梦中人。原来儿子现在的“摆烂”局面,不是因为我跟他的沟通少,而恰恰是因为太多了。

    01. 父母话越多亲子关系越紧张

    百家讲坛的主讲人赵玉平讲过一个故事:有天,一位当妈的朋友忽然给他打电话,上来就是哭诉:“赵老师,这日子没法过了!”原来,某天她在家里打扫卫生,看到写作业的儿子从房间去客厅倒水,她就顺嘴问了一句:“作业写完了吗?”没想到儿子听到立马炸了:“问问问,问什么问,一天到晚就知道问!再问我不写了,你少管我!”说完,他就回到屋里,“砰”的一声把门关上了。这位母亲瞬间懵了,她百思不得其解,自己就随口一问,儿子怎么火气这么大。赵玉平找这个男孩谈心,才知道,这个妈妈每天都会催着他学习,甚至一天问好几遍。每次问他作业写完没,他回答写完了的时候,妈妈就开始唠叨:

    “写完了还在沙发上发呆?还不抓紧时间去做做习题,背背单词!
    ‍你这破学习态度,每次都是推一推动一动,我跟你爸辛辛苦苦在外面挣钱,你就这个德性,你对得起谁啊?”但如果他回答没写完,妈妈又开始指责:‍“没写完,没写完还不抓紧时间去写?就这破学习态度,你对得起谁啊?”所以,在她长期的说教唠叨之下,这个男孩的情绪早就濒临崩溃。两者的亲子关系就像一根脆弱而紧绷的弦,一碰就会断。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做“超限效应”。指的是因为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尤其到了青春期,孩子对于“我”的概念越来越强烈,渴望独立和自由。如果家长还是反复唠叨、肆意指责,孩子积压已久的情绪就会爆发出来,出现各种“叛逆”的行为。回想起来,其实一切早在初一开始就有了端倪。那会儿子因为刚上初中,很多科目比以前难度要高,加上学业繁忙,需要好好适应。但我完全没有体谅儿子的难处,还动不动在一旁叨叨:“好好努力知道吗?妈妈每天上班赚钱供你上学不容易。”儿子一旦成绩下降,我上来就是一通指责:“这么简单的题还能错?你到底长没长脑子?”“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好好跟人家学学。”想到这里,我后悔不已。原来,正是我的唠叨和指责让儿子产生了抵触感,不愿意跟我沟通,最后只能用摆烂、沉默来抗议。

    02.父母话越多

    孩子越差劲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青少年心理健康门诊接诊过这样一对母子。儿子上初二,学校功课本来就特别紧张,可妈妈还是给儿子安排了不少补课班。不仅如此,她还天天在家里耳提面命,不停催促儿子学习。不到一学期,不堪重负的儿子终于“崩溃”了:他开始厌学,每天待在家里打游戏,只要父母提到和上学有关的字眼,就大喊大叫扔东西。无奈之下,妈妈只好带他来看心理医生。整个医生问诊的过程,依旧是妈妈在说个不停:“我儿子以前很乖,我们关系也很好。”可被问及儿子会不会主动讲述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时,妈妈愣住了,因为儿子从来没有跟她提起过。于是,方医生一针见血指出:很多类似的家庭里,父母的声音和学习要求等欲望总是压过孩子自身。
    一旦孩子表达与自己不同的想法,父母就会用发脾气或者唠叨的方式来“镇压”,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想或者不敢发声了。
    哪怕他真正遇到了学习的困难,内心也没有力量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只能一味地承担和忍受,直到坚持不下去,对学校产生恐惧和逃避心理。不是孩子不想学习、自甘堕落,而是在父母密集的唠叨声中失去了向上沟通的力量,也丧失了努力上进的动力。有研究表明,重复的频率与说服的效果是呈“倒U曲线”。

    也就是说,当同一件事被重复的次数多了,孩子反而听不进去了。这对母子的情形,真的和我跟儿子的状态如出一辙。在儿子成绩下降的那段时间,我真是特别焦虑、着急。我一心以为,我的不断提醒、不断催促能让孩子变得更好。却忽视了,我“复读机”似的教育方式,只会加深他对学习的厌恶。最后扼杀了他对学习的动力,让他变得越来越差劲。

    03.你的话少了
    .
    孩子自然就好了看到一个故事,印象深刻:有位妈妈喉咙发炎,嗓子哑了说不出话。这天,儿子放学回来说:“妈妈,今天老师批评我了,我再也不想去上学了。”这位妈妈很想批评孩子两句,可是因为说不出话,只好干瞪眼。儿子接着说:
    “老师说我的作业是抄同桌的,其实真的没有,都是我自己写的,为什么老师看不到我的努力。”说着说着儿子委屈地哭了,妈妈没办法,只能默默抱了抱儿子。儿子哭完,突然说了一句:“妈妈谢谢你。”她愣了一下,儿子又说:“谢谢你今天听我说了这么多话,我一定会继续努力的。”故事全程,妈妈没有说一句话,只是默默倾听,却获得了儿子真心的认可和感激。当孩子感到自己被接纳、被理解,自然愿意和父母敞开心扉,也愿意发自内心地变好。很多时候,你的话少了,孩子自然而然就好了。很多父母都头疼,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到底应该如何跟孩子相处?想起知乎上有个帖子“普通家庭应该如何培养孩子?”有个高赞回答这样写道:春天带他去郊游,秋天带他去山里摘瓜果,暑假带他去田野里奔跑,周末带他去博物馆;
    没事多炖几锅肉,他踢完球回来饿得嗷嗷的时候,盛上热腾腾的大米饭,裹着肉汤夹着肉,又烂乎又黏嘴,一碗接一碗,吃得他放下筷子直犯困。
    多包几顿饺子,让他请同学来家,玩玩闹闹,一通乱耍以后,一屉一屉地下。看着他们几个,嘴里满满腾腾地塞着饺子,还在那比谁吃得多。总结下来,想要养好孩子,跟孩子保持和谐的亲子关系,秘诀就六个字:多做事,少说话。也就是说,当父母闭上嘴巴,不过分担心和打扰,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孩子自然会健康快乐地成长。
    更多详情
    -老师帮忙评估

    自身软实力标化成绩多维度为您评估留学录取率

    立即评估
    推荐阅读 换一换
    提交成功

    稍后会有顾问老师反馈评估结果

    温馨提示

    您当前咨询的 吕冬霞 顾问,所在分公司为 - ,已为您推荐就近分公司 - 的顾问。

    以下为-分公司顾问:

    继续向吕冬霞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