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出去浪”的孩子固然更自信开朗,但是喜欢宅在家的孩子,也有自己的优点。记得高中班上,我有一个同桌,特别内向文静。下课期间,大家总是喜欢跑到操场上疯玩,或者到外面溜达透气,但她总是一个人坐在座位上,不是思考问题,就是低头学习。周末喊她出门聚会,她也很少出来,说还要在家看书。可这样一个特别“宅”的人,从高一开始,成绩一直稳居全班前5名,化学尤其秀。高三时,她直接被某知名大学的化学系破格录取了。据我观察,她之所以这么秀,原因就在于喜欢思考,做事专注、有耐心。遇到难题,她能埋头研究2个小时,连午饭都不吃了;老师曾在开学前让大家养成写周记的习惯,一个学期过去了,只有三个学生完成,她就是其中之一。据研究表明,性格偏文静、内向的人拥有天然的优势:谨慎、专注、善于分析、持之以恒等。正是因为这些优势,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达到了无人能及的成就。还记得《最强大脑》当中的11岁的神童孙弈东吗?
在“ 碎片寻踪”这一关,孙弈东以最短的时间,从上万块形状各异、五颜六色的碎片中,精准找到所有能构成目标图形的碎片,成功击败一众清北学霸,闯入12强。
他从4岁开始,就陆续参加各种数学竞赛,拿奖拿到手软,6岁就成功突破围棋业余三段,小小年纪还掌握了多国语言。
后来在采访中,孙奕东的母亲提到,孩子从小就性格内向,但却表现出了惊人的专注力和观察能力。所以日常生活中,她一般不会去打扰孩子,给孩子足够的个人空间去思考。美国的学者琳达·西尔弗曼经过长达 30 年对社会英才的研究发现:IQ 越高的人,内向型性格的倾向越明显,成功者当中有将近 70% 的人属于内向者。那些看上去安静、喜欢独处的孩子,正在用一种温和的方式,悄悄地撼动这个世界。
顺应孩子的天性往往能够事半功倍。网上看过一个妈妈,她家女儿平时不多话,总爱一个人在家待着。她很着急,怕孩子交际能力不行,总想推孩子一把。于是,每天放学后,她都会带着孩子到学校旁的小广场上玩儿一会儿,让她感受一下“同龄人的社交”。这样一坚持,就是将近一年。结果一年之后,这个“社恐”的小姑娘也并没有变成“社牛”。
这位妈妈经历过焦虑,终于发现:孩子喜欢“宅在家”,不舒服的只是家长,她很自洽。孩子待在家里格外放松、充实,看看漫画、写写字,在学校也有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密码,有的天性活泼,好动健谈;有的安静沉稳,内向寡言。教育孩子,要顺应孩子的天性,才能真正开花结果。
如果孩子天性好动、喜欢运动、出去玩,那就不要把他关在笼子里,让他自由自在地玩耍吧。博主@诞姐曾分享自己的经历。
她小时候特别好动,经常上爬下跳,点火点鞭炮,挖坑搭房子,玩很多乱七八糟大开脑洞的东西,就像一个皮猴子。
但父母从不因为她过于好动而迁怒于她。
正是在玩闹中看到、体验了许多东西,她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她在后来的学习中,总能联想到玩过看过的生活场景,掌握书本里许多抽象复杂的概念。
如果孩子喜欢“宅在家里”,那就给孩子足够的自我空间,让他在独立思考中变得强大。
杨绛的女儿钱瑗从小就和母亲一样,喜欢宁静、简单的生活。
钱瑗从小就喜欢看书,杨绛在回忆起女儿时曾说:
“我们看书,她就安安静静自己一个人画书玩。”
十一周岁时,钱瑗便已读过《西游记》、《水浒》等小说,她还在父母的教导下开始读文言的林译小说。
时间长了,她的观察力特别敏锐,每次一家三口下馆子看戏时,钱瑗都能在等上菜时,依据吃客的穿着和言语,剖析出背后的故事来。
她从小就学习刻苦,因为体弱多病,她经常被迫休学,却用自学的方式完成了不少科目的学习,后又去英国进修。
24岁那年,她留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成为了一名教授。
说到底,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才是帮助孩子发展的最好方法。
身为父母,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天性,多观察他的动态和喜好,充分发挥他的天赋。最后,想把一段话送给各位父母:“每个孩子都有他的花期,
一朵还没盛开的花不要急着让他开放,
我们做父母的就像园丁一样勤勤恳恳浇灌,施肥、剥土,
慢慢有一天他就开出了花。”
每个孩子,都是的宝藏。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护孩子的天性,守护孩子的单纯,给他们信心和勇气去探索这个精彩的世界。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自由自在地成长,爆发属于自己的内在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