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申请材料时,我们人人都在“扮演”梦幻申请者:学术出色、热爱志愿服务、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对科研充满热情、投身社会正义……但当我们真正步入大学校园,这层包装还剩几分真实?
今天朱老师来带大家盘点一份有意思的材料:康奈尔大学对新生的问卷调查,从中我们不难看到“申请人设”与“真实大一新生”的多处错位。那么这些数据和事实对我们的申请有怎样的启发?申请者又该如何深化自己的申请人设,让自己的成长与申请同步?赶紧往下看吧~
01 梦幻申请形象 vs 真实新生
社区服务
在申请活动列表/文书中,志愿者经历几乎成了标配,很多人还会大谈自己“对社区充满热情”“希望改善世界”。然而,在大学四年里参与过志愿服务的学生却不到四成。
社会议题
不少学生会在申请中强调自己关注公平、正义、气候变化等宏大议题。但问卷显示,对这些议题的兴趣分布基本呈正态分布,高度关注者不是多数。不过相比之下,女生比男生更在意这些议题和志愿服务。
社团活动
在康奈尔大学,超过60%的学生在大学期间从没参加过社团活动。
尽管活动列表中大家常常展现自己的文艺范,真正热衷音乐、戏剧、体育的学生并不多,70%学生大学并未参与此类活动。
科研
科研几乎是申请的标配。进校也没降温。问卷显示,大家更偏爱跟老师带着做项目,入学后参与意愿依旧在线。
这些数据意味着什么?
■对于身经百战的招生官来说,“口号型热情”很容易被识别。能被持续复用的,只有可验证的项目与可迁移的能力。
■从数据来看,女生比男生更关注社会议题,这一印象会放大审稿偏差。也就是说,表达对一个话题的关注时,男生比女生更需要具体的证据来支撑。
■想做科研不代表会做科研,招生官不仅会看你是否想做,更会看你如何提出问题,如何设计解决方案。
申请者该怎么做?
■交叉验证三件套:每一个核心活动至少覆盖3处材料
文书:展现动机、过程、产出、反思,还有过程中的轶事,尽可能体现细节!越是细节的在招生官看来越真实!
活动列表/简历:给可量化指标(本人角色/参与人数/时长/产出);
推荐信:让推荐人落笔到活动细节(如“ta把回收路线从 2 条优化到 4 条,垃圾分类正确率从 62%提升到79%”);
第三方/校友面试:把上述内容用口述方式连贯表达出;
补充材料:活动/公众号/科研发表期刊链接,作为外部证据证明内容的真实性。
■连续场景:围绕同一主题,在不同阶段/地点/角色中形成前后衔接、可验证的行动链。让招生官看到你不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而是沿一条主线持续深化。
地点连续:从身边/校园到校外/社区,再到城市/国家/国际,影响地域逐渐扩大;
角色连续:从参与者到组织者到推广者;
方法连续:从观察到初步行动到规模化行动/推广。
02 申请外援的“边界”
问卷显示,不少学生在申请中获得过机构/父母/老师的支持,国际生更明显。对康奈尔新生而言,尤其是国际学生,寻求外部机构的帮助是很普遍的。所有学生中有45%在申请过程中从外部机构获得了帮助,近60%的国际学生找过外部升学机构。很多申请者尤其是亚裔申请者淡化了家庭帮助的存在,但整体来看,父母依然被认为是申请过程中最关键的支持者。
这些数据意味着什么?
外援本身不是减分项,“不透明”的外援才是。招生官更在意你如何把支持消化为自己的能力。
申请者该怎么做?
■在材料里留下可复盘的发展轨迹:你如何从观察出发,自主搜集资料、提出解决方法、评估结果与反思。
■推荐信别写成空气信,而是让老师写看得见的你,列出几件具体的事情,还有你在这个过程中的成长。
03 学术内卷:把“有”变成“优”
除了“价值观表演”之外,康奈尔学生的数据也揭示了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申请路径上的激烈内卷:
●SAT重考现象普遍:在参加过SAT考试的学生中,80%至少考了两次, 40%考了三次。
●实习、科研经历已逐渐成配件:60%的学生有实习经历,超六成国际新生有科研经历。
这些数据意味着什么?
■标化:达标不加分,不达标减分;
■科研/实习:仅有名目不足以区分,招生官更关心做到什么深度、解决了什么问题、留下了什么证据、有什么样的反思
申请者该怎么做?
■标化:重要但别无效刷分,重点放在分数与目标校定位的匹配度,所以要先了解不同大学区间对标化分数的大致要求。
■科研/实习连续性:尽早明确自己申请大学的专业方向配置,并做好详细申请规划,不盲目做科研、参加实习,确保自己做的学术项目和专业搭配/个人形象高度匹配。
04 大学申请不是终点
在美国大学,入学后转专业很常见,且多不是“被吓跑”,而是信息更新后的主动校准,比如发现自己的新专业更符合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加之美国大学普遍宽松的转专业政策也提升了学生转专业的可能性。
在康奈尔文理学院,四成的学生换过专业,但多数人表示自己并不是因为学业压力或不适应。
这些数据意味着什么?
申请阶段不是终点,无需因为自己申请大学时填写的是博物馆研究而认为自己将终身与博物馆相伴。
与此同时,要了解不同大学转专业/学院的政策,部分大学对于部分热门专业(如CS)有较为严格的转入限制,涉及跨学院的转专业也通常较为困难。
申请者该怎么做?
■选专业别玄学:先看我真感兴趣吗,再看申请难不难;“未来要去哪”在高中阶段常常还不确定,先别锁死。把前两项做实,方向进校后再校准不晚。
■进大学=进入“成年人模式”:从现在起倒推四年:我想去哪儿?先把专业方向定个大致坐标,再把选课—科研—实习串成一条线。把学校资源用满:多约教授聊、多跟学长学姐/校友取经,尽早敲定专业搭配与选课计划,后面的实习科研才跑得稳。
美国大学并不傻,他们看得出哪些是持续的、真实的投入,哪些只是为了讨好而堆砌出来的人设。
作为申请者,想把申请写实,就要从真实起点出发,用看得见的证据说话。另外,申请并不是终点,进入大学以后仍然是充满变化的探索时期。在大学前两学期不断进行“探索—试错—锚定”的校准,那么录取与个人成长就能同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