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本申请像一场信息战,有人赢在情报准确,有人输在错信了网上真假难辨的“经验分享”。
当道听途说的故事让人迷失方向,如何才能找到最可靠的参考资料和工具来辅助申请?今天朱老师整理了来自招生官(前招生官)总结的申请tips,帮助你擦亮眼睛,做一名清醒的申请者。
01 被低估的工具:CDS数据
CDS是个被严重低估的工具。你可以在CDS上找到每所大学的录取标准,比如招生过程中会评估哪些因素,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考虑这个因素。你还可以看到准确的录取统计数据,并看到你的GPA和考试分数与过往的录取者相比处于什么位置。
*Common Data Set (CDS)是由College Board、Peterson's和U.S.News & World Report三家知名教育机构,联合美国大学发布的年度官方招生数据报告,数据由美国各大学官方提供。
比如你可以在CDS上看到标化成绩的分布区间,州内、州外以及国际生的详细申请数据等。
再比如,布朗大学就在CDS上列出了他们在评估申请者过程中会考虑的因素。下面的表格就显示了,课程难度、班级排名、GPA、标化成绩、申请文书、推荐信都是“非常重要”(Very Important)的因素。
不过,也有一些学校只是把填写CDS作为一项义务(点名批评哈佛大学),因此从他们的CDS上得不到太多有用的信息。
02 多看一手资料,少道听途说
不要盲目听信大学申请顾问或某书上的录取经验分享。这个领域充斥着大量道听途说的信息,实际上大多数人根本不了解美国大学的录取机制。真正值得信赖的信息来源应该是招生官(或前招生官)的知名解读、大学官方网站发布的招生标准,以及公开的真实录取档案。
比如耶鲁大学的《Inside the Yale Admission Office》就是很值得参考的内容。这是一档由耶鲁大学本科招生办公室官方制作并发布的播客节目。每一集都会围绕一个特定的招生相关主题,采用对话、案例分析、嘉宾访谈等形式进行讨论。
在这档节目里,你可以收获来自招生官的建议,远比任何第三方咨询机构或网络论坛的信息更直接可靠。
除了大学官方网站,还有上文提到的CDS数据,油管上还有很多招生官的访谈视频资源,以及名校公开的录取案例分析。这些一手资料不仅能让你了解大学的招生流程,还能帮助你理解招生官真正看重的是什么,学术轨迹的连贯性、文书中的个性、推荐信的质量等因素,而非表面的分数或活动堆砌。总结一下,与其被碎片化的二手信息误导,不如直接研究招生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提供的信息。
03少投机取巧
试图钻制度的空子只会让你的处境更加糟糕。这里说的钻空子,并不是指为了节省开支而选择读社区大学,也不是指在申请中充分展示自己,而是指企图绕过一些必须花费时间和努力才能完成的事情,也就是俗话说的投机取巧。
比如不申请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专业,而是选择冷门专业或竞争少的专业,把希望寄托在入校之后转专业上。再比如,用AI代写大学申请材料或课程作业,或干脆花钱找人代写大学申请。
这些投机取巧的行为看似是走捷径,实则往往会导致更糟糕的后果。刻意选择一个非目标专业再试图转专业,有点像我们经常说的“曲线救国”,但这样的做法很可能使自己陷入不符合兴趣的课程体系,甚至因为转专业失败而被迫留在不喜欢的领域。
选择“曲线救国”的前提得是你对另外一个专业方向也是感兴趣的,而不是为了申请一个排名靠前的学校就去随便找一个小众专业方向来搪塞招生官。美国大学的招生官都是身经百战的,他们看过的申请材料比我们吃过的盐还多,学生是不是对这个专业有兴趣,他们一眼就能看出。
依赖AI或代写服务就更不可取了,这样做不仅违背了学术诚信原则,更有可能使申请材料失去个人特色。大学招生官看重的恰恰是真实的个体成长经历与思考深度,这些是很难通过AI模型创作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