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信号:自我怀疑但未完全放弃
当孩子开始说“我不行”时,潜台词可能是“我需要一点肯定”。
你可以告诉孩子,ta的思路比之前更加清晰,解题速度也更快了,给ta一个具体的鼓励,会帮助孩子重新找回对自己的自信。
第二个信号:用借口掩饰挣扎
孩子的“不想学”,有时是怕重现失败的伪装。
就像大人会说“今天太累了”来逃避健身,孩子也会用各种理由掩盖“我怕做不好”的恐惧。
这时候,循循善诱,引导和陪着他们重新开始,比质疑和追问更有效。
当孩子跑来求助,我们应该做他们向上脉冲的陪伴者,陪着他们一起战斗。
第三个信号:对相关事物仍有兴趣
《认知觉醒》里说:“舒适区边缘,才是成长快的地方。”
学钢琴时,既不想弹,又不说放弃,就陪孩子听听喜欢的钢琴曲;
学英语时,既不想背单词,又不说不学了,就陪孩子看看喜欢的高分外文电影。
当孩子坚持不下去时,与其逼他们必须按计划来,不如陪他们在舒适区边缘耐心等一会儿。
等孩子准备好,换种方式出发,也是一种坚持。
或许兴趣从没有消失,只是需要换种方式生长。
父母的三次俯身给脉冲加足燃料
有位教育家说过:“孩子的坚持里,藏着父母的智慧。”
想要孩子积累脉冲,父母先得学会俯身——放下焦虑,用行动帮助孩子搭好台阶。
一次俯身:把大目标拆成“跳一跳就够得着”的小任务
爬楼梯时,一直盯着顶层爬只会越来越累,但只看眼前的台阶,反而能一步步坚持着往上走。
有时候,孩子制定计划时容易贪多求全,父母要做的是帮他们拆解目标。
一位爸爸帮学英语的女儿做了这样的调整:
原计划“每天背50个单词”改成“早上背15个,晚上用这15个单词造句子”;
原计划“每周练3次听力”细化为“周一听新闻片段,周三看电影短片,周五跟着读外文名著”。
拆解后的目标具体清晰,孩子就不会被“太远”吓退。
每完成一个小任务,就像给脉冲加了一次燃料,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能撬动更大的进步。
第二次俯身:允许暂时落后,接纳有节奏的成长
成长不是齐步走的队伍,而是各有花期的植物。
当孩子暂时落后时,“你有自己的节奏”的接纳,比“别人都做到了”的催促更有力量。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扎根期,记不住公式不一定就是笨,背不好单词不一定就是语感不好。即使真的慢一点也没关系,陪孩子耐心等待,会让脉冲在日复一日地积累中更有力量。
第三次俯身:用“微小成功”帮孩子积累信心
每一次微小的成功,都会让人更相信自己能完成更大的挑战。
父母要做的,就是帮孩子找到那些“踮脚就能够到”的小确幸,让他们在一次次“我做到了”中,积累对抗惰性的勇气。
与其等孩子一鸣惊人,不如在日常小事中多肯定、多认同,让孩子的每一次努力都被看见。
与其逼孩子必须秀,不如让他们相信:就算暂时没做好,你也有无数微小的成就,而这些成就积攒起来,足以蓄力你的每一次前进。
七次脉冲之后看见孩子的能量飞跃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那些看似“天赋异禀”的孩子,不过是在每次想放弃时多坚持了一次;那些让人羡慕的“自律”,其实是七次以上脉冲后形成的自然惯性。
或许孩子今天背单词时磨磨蹭蹭,或许ta练琴时总找借口休息,或许面对难题时ta会说“我不行”……但这些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当勤奋的脉冲累积到第七次,当孩子在一次次“再试一次”中尝到甜头,他们会明白:所谓天赋,不过是“再坚持一下”的另一个名字。
这个秋天,愿父母都能学会不逼孩子“必须秀”,而是让他们相信,就算暂时没做好,爸妈也会陪他们找到重新出发的力量。
当七次脉冲过后,你会发现,那个曾经半途而废的孩子,已经在不知不觉中,长成了让自己佩服的模样。
而这份“能坚持”的底气,会成为他们一生中最珍贵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