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还想发论文?你连文献都不会看!(保姆教程慎用)-新东方前途出国

您的位置:首页>顾问中心>赵殷>日志>【干货】还想发论文?你连文献都不会看!(保姆教程慎用)

欢迎向我提问

*顾问预计24小时内解答,并通过短信方式通知您

留学顾问赵殷

赵殷

加拿大部主管

    获取验证码
    向TA提问

    温馨提示

    您当前咨询的顾问所在分公司为 北京 为您推荐就近分公司 上海 的顾问

    继续向赵殷提问 >
    预览结束
    填写信息下载完整版手册
    获取验证码
    一键解锁留学手册
    在线咨询
    免费评估
    留学评估助力院校申请
    获取验证码
    立即评估
    定制方案
    费用计算
    留学费用计算器
    电话咨询
    预约回电

    顾问将于15分钟内回电

    立即预约
    咨询热线

    小语种欧亚留学
    400-650-0116

    导航

    【干货】还想发论文?你连文献都不会看!(保姆教程慎用)

    2021-08-03
     

    【干货】还想发论文?你连文献都不会看!(保姆教程慎用)

     

    如果你是一个熟读“云科研大法”的好学er,那么一定看过相当多号称“保姆教程的”文章,教小白如你搞定自己的第一篇SCI、EI,大意就是:

     

    第一步,阅读相关的文献;

    第二步,头脑风暴提出自己的idea;

    第三步,有条件的话和教授导师充分讨论;

    第四步,设计、搞定项目实验(田野调查);

    最后一步,动笔完成论文。

     
    是不是感觉很有道理?
    就是~~~
    好像什么都说了,又好像什么都没说额

    是不是感觉很有道理?
    就是~~~
    好像什么都说了,又好像什么都没说额

    你要是真的按照上述这个流程去尝试,那么大概率会卡在某个步骤上进退两难——实际上大部分人连第一步读文献都做不好。
    关于读文献

    一个经典的“保姆教程”里通常会这么讲:
    确定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方向,选定几个高频关键词,在各种学术网站上检索出近些年的相关文章;快速阅读每篇文章的abstract和conclusion,确定其对于自己的有用程度;最后按照优先分级精读、略读、或者只看摘要,从而提炼出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在这个前提下我们设想一个场景:
    你正在精读一篇高引用的论文,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方法A,这个方法包括四个步骤;你按照文中的公式对每一个步骤进行推导,反证了公式应该是对的,得出结论也和作者差不多,于是你觉得自己算是掌握这个方法了。

    于是你觉得这个四步方法论就是自己从这篇文章中提炼出的有用内容。

    于是当你在自己的另一个相似课题中应用这个方法,会突然发现,第三步骤的数据怎么都对不上……
    我相信这样的场景一定无数次出现在很多同学的日常当中,所以,你真的读懂那篇文章了吗?
    一篇学术文章中,作者通常很难把每一个“方法A”的前因后果完全交代清楚。

    如果他这样做了,要么这篇文章将变得极为冗长以致于可读性极低;要么,它就只能拥有另外一个名字——教案或讲义。

    因此,作者一定会默认读者应该掌握哪些东西,并在文章中舍弃很多他看来不必要的叙述。换言之,不管是生化环材还是人文社科,一篇标准的学术论文,它的研究方法、文章结构一定存在着逻辑上的跳跃性。

    部分读者会敏锐的发现这种逻辑上的跳跃,进而尝试找出作者省略的“背景信息”——它可能是一篇经典的论文B、一个不那么重要的实验结果C。

    你可能需要不断地重复这个过程,直至最终补齐所有逻辑跳跃的部分——这时候你才算是真正读懂了这篇文章。

    如果我们把一篇文章的Idea视作起点、Conclusion视为终点,那么原作者使用的方法、搭建的结构就是帮助我们从起点到终点的工具。不搞清楚起点和终点之间的“路况”,你永远也选不准正确的“交通工具”。

    这就好比,原作者瞄准了大洋上的季风,坐上帆船一路顺风从泉州直奔威尼斯;结果你从天津港去檀香山,开船一头扎进了无风带……在这篇名叫“航海日记”的文献里,季风的方向和时间就是作者“跳跃”掉的背景知识。

    现在,你知道自己为什么“读不懂”那些文献了吗?

    完成一个课题的科研过程,从“读文献”这第一个阶段就在考验大家的逻辑思维。那些保姆教程教的不可谓不细致,但它们最大的问题恰恰是“太细致”,以致于很多同学忽略了科研最重要的部分——思考。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曾在网上看到的一段文字

    “我设计了一个机械装置。其主要构件包括:12根0.2英寸粗、9英寸长的不锈钢钢条,氦氧混合气体,橡胶膜,以及一个直径约20英寸的碳铁合金圆环。现在我把这几个构件按以下顺序进行组装:钢条插在圆环里,圆环外边套上橡胶膜,最后在橡胶模里面冲上混合气体。好了,到现在为止,你能明白我要做什么吗?”

    “可我要是换成另一个版本呢?
    古埃及人运用滚木搬运修建金字塔所需的巨石;但滚木非常重且很难变换方向,于是他们把滚木换成了木球;可木球还是很重,于是他们又把圆球改成了圆环。
    但是木质圆环不够结实,所以我决定把它换成铁制圆环;为了防止颠簸我还在圆环上加上了一层橡胶,并在橡胶内部灌装了空气进一步减震。
    这个圆环可以被命名为轮子,它必将会成为推动人类文明飞速前进的重要工具!”

    这样一来,是不是就很容易理解了?

    只可惜,相当一部分学术论文为了保证语言的准确性,只会写得像第一个版本。类似第二个版本那样充分的背景和逻辑描述,实际上需要你自己进行完善和总结。而进行这种总结的前提就是科研习惯和逻辑思维的长期培养。

    对于大部分本科甚至硕士在读的同学来说,你们的科研之路才刚刚开始,你们还拥有大把的时间。与其“火急火燎”的用那些“保姆级教程”攒出自己的第一篇发表,真的不如静下心来好好训练自己的“科研思维”~~~
    更多详情
    -老师帮忙评估

    自身软实力标化成绩多维度为您评估留学录取率

    立即评估
    推荐阅读 换一换
    提交成功

    稍后会有顾问老师反馈评估结果

    温馨提示

    您当前咨询的 赵殷 顾问,所在分公司为 - ,已为您推荐就近分公司 - 的顾问。

    以下为-分公司顾问:

    继续向赵殷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