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事情,你去了英国才知道?第三篇-新东方前途出国

您的位置:首页>顾问中心>马悦>日志>有哪些事情,你去了英国才知道?第三篇

马悦 - 英国部前期规划师 进入顾问主页>

向TA提问1对1
向TA咨询

欢迎向我提问

*顾问预计24小时内解答,并通过短信方式通知您

留学顾问马悦

马悦

英国部前期规划师

    获取验证码
    向TA提问

    温馨提示

    您当前咨询的顾问所在分公司为 北京 为您推荐就近分公司 上海 的顾问

    继续向马悦提问 >
    预览结束
    填写信息下载完整版手册
    获取验证码
    一键解锁留学手册
    在线咨询
    免费评估
    留学评估助力院校申请
    获取验证码
    立即评估
    定制方案
    费用计算
    留学费用计算器
    电话咨询
    预约回电

    顾问将于15分钟内回电

    立即预约
    咨询热线

    小语种欧亚留学
    400-650-0116

    导航

    有哪些事情,你去了英国才知道?第三篇

    2021-04-15

    43.打车。英国的小黑TAXI世界闻名,然而我要说的是,打车行业尤其是出租车业务已经成为英国政府监管最失利的地带。英国的正规小黑出租车的司机绝大多数是三哥和巴铁,加上少部分老年本地白人。遇到前两种果断离开,三哥巴铁在你上车后会跟你闲扯,问你来自哪里云云,只要你一说来自中国,好了,他们就打鸡血了,疯狂带你兜圈子,而且能不打表就不打。巴铁也许和中国关系还可以,但海外的巴铁宰你华铁没商量。中国人是英国出租车司机最喜欢宰的人群,没有之一。在各大城市里已经毫不掩饰地宰你了,在三四线小城小镇更无法无天。我们现在出门要么火车要么打UBER,超过100块预估价的还能找半价优步。实在是被小黑整出阴影了。

    44.穿衣。来英国之前,我们对于英国人穿衣服的印象就是:绅士,洋气,会打扮。来了之后发现,普遍看来确实会穿衣,但打扮精致终究还是集中在少数群体。普通民众还是喜欢怎么穿就怎么穿,以休闲和运动为主。你随便去各个城市转一转,T恤短裤人字拖的穿着大有人在。如果在伦敦市区里看,那确实更像是街头时装秀,各种西装各种时髦。要说英国人或者整个西方对于什么场合的穿着最看重,那莫属各种会议集会,对于学生而言就是presentation,一旦需要展现自己的时候,老外们绝不含糊:男的西装革履,腰带手表领带领结袖扣一样不少,须髯分明,发型规整;女的职业西装加短裙,配一双时兴的高跟鞋,妆容精致,香氛环绕。可是,英国人也一样被法国人和意大利人鄙视,被认为又土又丑(虽然个人认为法国人的长相还不如英国人),可是总体来说还是走在世界前沿的,鄙视美国那旮沓的总足够了。另外,英国人穿衣服真的很迷,夏天有人穿棉靴,冬天有人穿短袖。在海外留学生群体中,受本地习惯和文化影响,大家也都比国内更注重外在,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来自非西方世界的留学生最擅长打扮的还是韩国人。

    45.版权。整个西方对于版权的保护真的是太严谨了,中国人一直也习惯不了。听一首歌要付个几磅,看一部电影要根据清晰度和使用期付钱,就连学生写论文要查阅的大量文献很多也要付费(我不会说其实可以联系自己学校的图书馆去向作者索要独 家电子版)。中国人平时听歌都用网易云QQ音乐什么的,可是你在海外它会识别地区然后告诉你IP不支持啊,这时候你就需要翻墙回国内;女生们平时也喜欢追剧,可是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什么的都不支持海外啊,油管上的资源又混乱又不及时,你还得翻墙。如果你一不小心侵犯了别人的版权,立马就邮件警告,律师函通告,甚至法院传票。因此,学生群体最容易跌跟头的领域就是论文抄袭,每次辛辛苦苦码了N天的论文,好不容易贴了数不清的references上去,一传到Turnitin上就开始心惊胆战查重会不会翻车。说实话,我个人已经很反感西方这种形式化的套路,不论你论文写得如何,写了多少字,写的什么题材,学校都认为你一定是参考了大量别人的文献,ref不到一定数量就是抄袭。所以每次写完论文哪怕真的没看过那么多文章也得拼命凑一堆上去,显得自己很认真很上规矩。

    46.写论文。接着上面的话题,留学生写论文的法宝就是Ctrl+C和Ctrl+V,国内国外一样的情况,无非就是换一种语言。每次一到论文季,浏览器里不知道开了多少个标签,谷歌翻译有道词典旁边一直侯着随时待命,然后在ddl前几个晚上开始了漫漫码字路。相比之下,老外们显得精力十足,每次一有assignment都早早地开工,特别积极。

    47.中餐馆。前面已经提过,中餐馆在海外依然是中国人去的频率最高的餐厅。伦敦地区的中餐厅都很知名,而且基本都能刷卡。而伦敦之外的城市和小镇的中餐馆大部分都不接受刷卡(因为可以逃税),不是不能,而是不想。英国的中餐厅以粤菜为最多,川菜其次,夹杂着大量的自助餐和火锅店。有一些味道确实做得可以,但大部分的质量不敢恭维,因为到了海外,地道中国菜就得改良以适应老外胃口。伦敦的唐人街应该算是中国人人流量最大的地方了吧,都是奔着中餐馆去的。

    48.冬夏令时。这玩意儿是中国人很不习惯的。啥?每年还有两次要调时间?在每年三月和十月,都有那么两天需要我们自己手动调时,分别提前和延后一小时,真麻烦。虽然现在手机电脑都是自动调时,可是谁没手表和闹钟呢?以前中国也曾短期施行过冬夏令时,后来取消了。英国保留这个可以理解,因为设立冬夏令时的初衷就是为了节能,英国纬度高国家小,冬天和夏天的昼夜变化很明显,每年提前延后一小时能节省大量的电能,而中国这种体量的国家就不适合这么做了。


    四更:

    49.女王。英国皇室应该算是世界最著名的王室了吧?现任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即是包括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巴巴多斯等等15个国家的国家元首,依然是全世界影响范围最广的领 袖。来了英国大家都想一睹女王的风姿,但女王一般深居简出,有重要活动会去伦敦的白金汉宫,这时候白金汉宫的旗杆上会飘着米字国旗,是能瞻仰她老人家的好时候;而平时女王一般住在以萨里郡的温莎城堡为主的各地行宫内,这时白金汉宫是不挂旗的。虽然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已经架空了王室,但王室仍然是国家的象征,国王女王还保留很多权利,比如英国所有的驾照和护照都是以女王名义签发的(所以女王自己没有护照和驾照),女王是全英国所有未成年人的最高监护人,英国所有天鹅和海豚都属于女王宠物,女王不用交税(虽然现任女王从1992年就一直在主动交税),女王拥有宣战权,爱尔兰海上的马恩岛是女王私人领地,首相上任第一件事需要觐见女王等等。

    50.选车。英国人选车和美国人截然不同,他们更喜欢轴距短油耗低的两厢车。因为英国的停车位都很小,山地也多,大排量长轴距的车不适合在这个国家长期行驶。英国人买车要分为三类人:一是广大劳动阶级人民,即工薪阶层,他们收入不很高,也没什么特殊需求,所以他们钟爱日系品牌,比如丰田本田雷克萨斯等;二是中产阶级,他们主要选择德系车,做工精湛,厚实稳重,有强烈的品牌感,比如BBA,保时捷等;三是富人阶级,他们不差钱,更看重门面和品质,所以宾利,劳斯莱斯等超豪华品牌成为了他们的宠儿。虽然英美关系很好,现在电动汽车也如火如荼,但英国人对于特斯拉之类的纯电动车不怎么感冒,一是因为理念还没完全接受,二是充电桩建设进度跟不上。所以他们现在会折中选择混动车,最多的就是丰田普锐斯。

    51.残疾人。在英国,你能随地见到各种坐轮椅,拄拐杖的人。这种现象出现有两大基本原因:第一,英国潮湿多雨,人们上了年纪之后很容易得关节病,腿脚病,因此发病率比中国高不少。第二,上面提过,英国对于健康安全非常注重,所以他们对于残障人士的关怀也上升到了国家政策层面,无障碍设施在全国都是强制性设置的,包括无障碍厕所,无障碍通道,无障碍交通工具等等,这一点是中国落后许多年的地方,因为社会关照的健全,残疾人活得更接近正常人,所以他们敢于出门也愿意出门,和普通人一样生活。所以,我们要认清现实,中国这么多人,残疾人少吗?不,其实多得超出我们想象,只是他们不愿意出门和社会接触,我们看不到罢了。

    52.流浪汉。流浪汉也是英国的街头现象之一,你能在各个城市的人流密集路段发现他们的身影。和国内不同的是,英国流浪汉们一般不会主动向你乞讨,你走过他们就坐那儿看着你,有的还喝着酒。另一个区别是,流浪汉们都是身体健全的人,几乎没有残疾人。为什么他们会流浪呢?因为懒。他们也不是没有工作能力,就是纯粹想不劳而获,也没什么追求,有吃有喝就行。每天来来往往的人丢下的钱足够他们去附近超市买点简单的吃的,再加一瓶酒,天黑了就随便找个建筑的角落盖个破被子破睡袋就睡了,日复一日。这些流浪汉们根本不想改变自己的生活,由于英国法律的规定,政府会给他们发救济金以保证他们饿不死,但他们就想着多捞一笔是一笔,所以绝不会拿了救济金就改变自己。

    53.博物馆。英国人特别爱建博物馆,不光是伦敦,各地小城小镇但凡有点风景名胜,有点历史,出过名人就建个博物馆,不论规模。英国的历史在西方国家也确实是元老级了,有那个资源量来支撑博物馆。当然,这是个好事,能够保护并展示文化历史和文物,还能创造GDP。

    54.BRP。这玩意儿全称叫Biometric residence permits,生物识别居住许可,中国人来英国的身份证就是BRP卡,护照上签证的有效期一般都过了,就指着BRP卡四处闯荡呢。我们用到BRP最多的场景就是三个:买烟买酒,出境入境和进夜店。大家一般都是把护照丢公寓里,随身带BRP,和国内习惯保持一致。

    55.作息。英国上班族的作息和国内大体一致,朝九晚五,冬夏季稍有区别。学生党比国内晚,早上都是九点上第一节课,下午有的五点结束,有的五点半。这些都还好,但最让中国人不适应的就是没有午休,尤其是学生群体。在国内中午和下午直接都会留出吃饭休息的时间,但英国没有,上课上班就是从开始到结束,中途不间歇,吃饭自己找时间简单对付下。由于没有了午休,很多中国人下午很容易瞌睡,这其中一是习惯问题,二是饮食问题:中国人吃饭是肯定要有主食的,以饭和面为主,他们都是高淀粉食物,进入人体会升高血糖,人的血糖一高就容易犯困。所以为了防止下午精力不足,我们现在午饭都是尽量避免淀粉制品,以沙拉和鸡肉为主。关于社会的作息,大部分商场下午六点多就陆续打烊了,小商店也基本七八点就关了,这点真让外国人接受不了,赚钱的大好时段却闭门休客。周末,大部分营业也不开展,开着的一般都是连锁的超市和商店,周一到周五晚上10点半关门的超市到了周日一般都下午四五点下班。有一位劳模真是业界清流---Tesco,除了Bank holiday,平时雷打不动10点半或者11点关门。还有一位业界奇葩深受熬夜党追捧---M&S 24h店,除了银行日全年无休。

    56.黑色星期五。西方也有剁手节,不是双11,而是黑色星期五。每年十一月的第四个星期五就是这一盛大的购物狂欢,但和国内的短期降价不同,黑五在到来前的两周就已经开始了大规模的降价折扣活动,总的活动时间能超过三个星期。到了黑五的那一周,宽大如伦敦牛津街摄政街都挤得比肩继踵,放眼望去,乌泱泱看不到尽头的人流穿梭于各大商店。老外们在剁手这一块和我们也是理念一致的。

    57.同志。既然是腐国,怎么能没有同志呢?虽然英国是老牌传统国家,但时新的理念人家可是一点都不落后。和国内男男,女女手牵手会被人注目甚至躲离不同,英国人对于同志文化已经司空见惯,完全没觉得异样。每年在腐国各个城市会不定期举行盛大的同志游行,穿着粉色衬衫,打着彩虹伞,和自己的同志恋人手牵手走在街上,已经成为了一道风景线和一张名片。上面提到了英国的治安问题,其实不光是女孩子,男人在英国也是容易遇到危险的。如果有老外男人对着你盯着看,舔嘴唇甚至靠过来摸你屁股,你要考虑一下安全的问题了。据说在英国发生的同性侵犯案件里,施暴者多为黑人,黑哥哥们为什么喜欢亚洲男人呢?因为在黑人眼里,黄种人男性和女性一样,体型娇小,皮肤光滑,还紧,所以他们特别钟爱。

    58.华人。在英国的华人有四十多万 ,其中最大的群体莫过于留学生了,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移民,旅游者,工作签证的务工人员等等。英国的两百多所大学,几千所高中,甚至初中都有中国人的身影,既有学生,也有教授。虽然中国同胞到了海外有窝里横的现象,中国店家宰的也都是中国人,但不论怎么说,血浓于水,华夏民族的认同感依然是中国人在海外最强的纽带和联系。


    五更:

    59.看电影。在英国看电影和国内流程是一模一样的,买票-检票-观看-出场。但是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一,由于西方电影分级制度的明细,有一些明确限制年龄段的电影可能需要青少年出示ID,包括12岁以上,15岁以上,18岁以上等,不满足年龄的观众是不能入场的。二,英国的电影院放映厅里一般会分为标准座,VIP座,VIP中P座和无障碍座,价格也不同。有一些大型放映厅的黄金观影座位都是要加钱的。英格兰地区的连锁电影院主要是Odeon和Vue两家,条件都还不错,但像国内那种蓝光,IMAX,巨幕IMAX却少之又少,常见的就分为2D和3D。据我所知,英国的3D电影都不免费提供3D眼镜,要么自备要么现场购买。英国的电影有一个曾经让中国人吐槽很多年的问题---广告。如果你在去看电影的路上堵车了,不要着急,哪怕你迟到15分钟,我可以保证你任何情节都不会落下,因为电影还没开始。正常英国电影从票面时间开始会有15~18分钟时间是没完没了的预告片,广告,公益广告,宣传片等,由于英国人深知电影院线这一尿性,所以人家入场从来不急,从票面时间到正片开始二十分钟内,陆陆续续会有人进场。爆米花和可乐真是腐国人民不亦乐乎的看电影必备神器,人手一桶爆米花,吃了又吃,为什么爆米花这么受欢迎呢?因为它便宜,不当饱,方便,好消化,没有明显气味。对于中国人来说,毕竟大家都不是英语母语者,再加上英国放映的大部分都是好莱坞电影,美语吞音严重,俚语爆炸,没有英音那么字正腔圆,所以想像本地人一样全程无障碍轻松看完挑战性相当大。因此大家选择组团去看,为什么呢?因为大家各自连看带猜,看完之后拼拼凑凑:“这货说的啥?”“XXXXX,那个梗啥意思?” “XXXXX”。就这样,中国同胞们发挥集体智慧,集思广益,硬生生把一部电影给猜出来了。在这样的情况下,独自去看电影的中国人不经意之间就莫名炫耀了自己的听力(也包括真听不懂却想看的)。要说英国看电影的优点,安静算是一个吧,国内影院里铺天盖地的小孩吵闹,接打电话,踩踢座椅,大声喧哗,看一次得一次脑溢血,相比之下英国的观影体验算是不错的了,整体观众素质尚可,除了有个把个嚼爆米花嚼得入迷的,其他还是比较安稳的。

    60.快递。英国的快递模式国内一样,但程序略为繁琐冗杂。快递一般分为邮政和速递,两者的代表就是英国皇家邮政Royal Mail和德国DHL与美国UPS速递。皇家邮政和中国邮政一样,速度慢,效率低,但是覆盖面广,哪里都能送。速递的特点就是快且贵,由于英国不在欧洲大陆,很多速递的分拨仓都不在英伦三岛,而是以德国为主的各地,所以当我们查速递状态时,经常会发现速递“已到达波兰”“已离开意大利”“正在法国分拨中心”等等。去皇家邮政寄快递需要自己去当地的post office投件,可以选择平邮或一日速邮。而找速递公司送东西,他们是可以上门揽件的,但比国内多了一样东西,就是在你网上下单之后会发给你一个pdf文档,这是你的快递粘贴单,你需要自己把它打印出来并和快递一起投递,如果没有这个paperwork,揽件员会毫不犹豫拒绝后走人。

    61.搬家。由于留学生们居住的公寓不是全年都开,升学转学也都需要搬迁,因此搬家和寄存是我们经常遇到的。每年一到毕业季和开学季,英国各地的中国留学生会大批量采购包装纸箱和打包材料,因为他们要暂时回国或搬家了。寄存家私都是按天收费,统一由搬家公司把你的东西贮存在某地的仓库,等你回来时再运出;搬家也同理,装箱打包之后的货物由搬家公司运到你指定的新地点。这几年国内的快递公司也陆续打入英国市场,提供搬家服务,分了这市场一杯羹。

    62.网购。亚马逊不用多说了吧?几乎整个西方都是这家占了半壁江山。亚马逊作为网购界的大佬,提供的门类和资源自不必多说,但我们的淘宝却比它多了一些东西,那就是各式各样的服务:买保险,办签证,出国游,驾照年审,专业领域的咨询和制作等等,这些东西亚马逊上找不到。其实亚马逊上最有价值的商品并不是实体的,而是海量的正版影音和图书资源,要不然kindle哪儿来的资源腹地来支撑这么大的市场需求呢?由于英国是一个高度全球化的国家,你在亚马逊网购时,它不会显示从哪里发货,只会告诉你一个预计到达日期,为什么有的商品明明有库存却需要半个月才能到呢?因为它们是从中国发货的。除了亚马逊,英国的网购网站也很多,中国人偏爱的买衣服网站以ASOS为主,还有各个品牌官网和折扣门户。

    63.快餐。和国内被金拱门与开封菜统治快餐界不同,英国的两巨头门店少的可怜,相对来说M记出现的还多一点,K记直接难觅踪影。在英国最多的连锁快餐莫过于汉堡王(Burger King)和赛百味(Subway),汉堡王主要分布于各大城市闹市区与各地的服务区,赛百味则主攻小城小镇,抢占细分市场。说实话,不论是哪一家快餐,味道都不如中国同门,因为它们整体是偏油偏咸的,薯条哪家的都不好吃。他们也都不是24小时营业,如果不是饿得没办法了,我们一般都不会选择这些快餐。除了以上几家常见的,伦敦地区还有美国快餐新贵Shake Shack,相对味道有了点区分,可也没觉得好吃到哪儿去。

    64.刀叉筷子。还记得去年某时尚品牌拍的广告公然嘲讽筷子传统,这实在是愚蠢无知到一定境界才有的态度。来了西方,我们自然来到了刀叉的世界,平时在外吃饭也都是刀叉。对于外来者和普通人,吃饭工具就是三大件,餐刀,餐叉和勺子。但对于贵族甚至皇室而言,那餐具的讲究可就大了,吃一次饭要换好几套餐具,什么平餐刀,锯齿餐刀,面包刀,黄油刀,切骨刀,面叉,菜叉,浅底勺,深底勺,汤勺,甜点勺真是目不暇接。中国人只需要一双筷子就够了,当你在异国他乡吃饭时拿起一双祖宗传下来的工具,那种内心的悸动和骄傲真是难以言表。标准的筷子七寸六分长,代表人的七情六欲;头圆底方,象征天圆地方;用圆头夹菜进嘴,昭示着民以食为天;食指中指无名指上中下架起筷子,意寓着天地人三才之相;两根筷子一根主动一根从动,对应着一阴一阳。这些博大精深的内涵和文化岂是简单刀叉所能比拟的?老外们对于筷子也很好奇,主要还是因为很难学,少部分勉强会抓筷子的又像抓铅笔,夹菜不利索,会标准抓筷的老外固然有,但实在太少。为了解决歪果仁的抓筷难问题,有中餐馆搞出了对策:把筷子的尾部固定住,两根筷子中间加装了弹性木片,这样抓筷子就变成了拿镊子,还别说,挺好使的。

    65.手机。简而言之,英国年轻人几乎都用iphone,因为潮,iMessage服务使用频率很高,流媒体娱乐服务很周全,而且有Apple Pay;中老年人大部分用安卓机,因为便宜,字体大,配置高并且操控性强。老外们的换机周期很长,你到现在还能发现大把的iphone 5s甚至4s在服役,他们觉得东西就要物尽其用,没坏就继续用。

    66.社交软件。脸书和推特在英国并不是很受欢迎,虽然中青年人差不多都有账号,但用的实在不多,在脸书上活跃的一般都是商家的公众 号。聊天清一色用Whatsapp,相当于西方版微 信,但没那么多功能,仅限聊天。社交大部分用ins和Snapchat,发照片多。中国人来了英国,有一件不能忘的事情就是用自己的英国手机号注册一个Whatsapp账号,因为你不能和老师同学们失联。个人认为,除了特色服务和朋友圈之外,Whatsapp的性能和体验都优于微 信,它在手机端和电脑端(包括PC和Mac)都是聊天记录全同步全备份的,操作也相当流畅,虽然有很多不是很人性化的缺点,但老外们也习惯了。中国人用的社交软件也就比在国内多了个ins,其他没差,交流都是用微 信,微 博也很常用。

    66.体味。这个问题中国人都清楚什么情况,可是在出国前没想过真实情况不太一样。白人八成有体味,黑人几乎全有,东亚人种真的是体味最轻最少的了。不同人种之间的体味还不太一样,白人的体味是来自于从小吃肉和腋下顶泌汗腺分泌的膻味,黑人是浓烈的骚臭味,还有一位体味大咖---印度人,三哥们真是移动的生化武器,走到哪里,哪里的空气就被透着咖喱味的狐臭占领,久久不能散去。为什么西方人爱用香水?因为香水的发明初衷就是为了掩盖体味。英国的公共场合人流密集,你并不会闻到明显的体味,因为大家出门都涂了止汗露,喷了香水,大家的包里也随身带着这些家伙事儿。眼看着夏天就要到了,气温一高,体味散发更快,人多且空气不流通的地方就成了重灾区,比如---伦敦地铁。另一个,如果你从一群满身是汗的黑哥哥们里穿过,当你再次呼吸到新鲜空气,你会感叹,活着真好。

    67.洗衣服。英国不能晒衣服,不知道是法律不允许还是大家没这习惯。反正每天都要下雨,晒衣服真不值当。大家都用洗衣机和烘干机,一个多小时连洗带烘,虽然有点贵,但是确实比国内晒衣服方便一些。一到周末,各个公寓的洗衣房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如果你没定计时器,衣服洗好或者烘干没及时拿走,别人是真的会把你的衣服扔出来的。让中国人费解的一个现象是,明明是洗衣机,为什么有很多老外用它洗鞋?对留学生们来说,男的洗衣服需求没那么精致,洗过就行;而姑娘们有贴身衣物,一般都会分开洗,甚至自己手洗。

    68.习惯。说一说中国人来了英国发生变化的习惯。学生党们遇到最大的变化,也是每天都要做的事,就是查邮件。国内大学有什么通知和安排都是由班长或辅导员传达,微 信为主,QQ为辅,另加短信通知。而到了国外,大事小事全用邮件,刚来的留学生还真不习惯,因此如果我们的邮箱有变更,需要第一时间通知联系人。饮食上的习惯也有变化,平时在家都能吃好喝好,而到了外面需要自力更生的环境,大家也都从简打理,早餐(如果吃的话)烤一烤面包,泡点燕麦,中饭随便去餐厅或点外卖对付一下,晚饭有时候嫌麻烦也都是去超市买的半成品速食。如果自己有精力和时间,还是愿意下下厨的,毕竟外面很难有适合自己胃口的中国菜。在国内打扫卫生几乎都还是用扫帚和簸箕,但在英国我都没见过这俩玩意儿,全是用吸尘器。


    六更:

    69.打工。根据英国移民管理局的规定,中国人去英国常办的几种签证包括:学生签,旅游签, 探亲签,工作签,访友签等。其中对于占华人比例最高的留学生来说,不同的学生签给出的打工要求都不同。一般来说,来英国读预科(本预和硕预)的人不允许打工,不论全职还是兼职;而拿到一年及以上本科,硕士,博士正课签证的朋友,一般被允许每周不超过20个小时的兼职。也许你们行走在英国各个名校所在的城镇,经常能发现有年轻人面孔在为中餐厅中超站前台,传菜等等。在校园内,各个大学也会定期开放一些校工岗位的招聘,比如校车司机,花木园丁,餐厅收餐员,学生服务中心向导等。我了解到的中国留学生平均兼职薪资在7磅~9磅/小时,对于有精力和时间的同学们来说可以补贴家用,实际上更多的是为了打发时间,毕竟出国留学的人家庭条件也不会太差。

    70.电梯。相信这个问题是所有中国人到了西方遇到的除了语言之外的第一个不习惯的状况。和国内不同,几乎整个西方对于地面层(也就是国内的一楼)都叫ground floor或者E floor,从二楼开始才叫first floor,second floor...英国电梯里的一楼按键都是G或E或0。其实我们自己平时在英国生活很快就能适应这种变化,但最大的尴尬存在于和人交流时,举个例子:“那教室在几楼啊?”“一楼”“二楼是哪层楼?”“first floor”。为了避免这种尴尬,我们中国人之间在报楼层时都会加上英文。我们一般默认一楼就是G floor,二楼就是1 floor,以此类推。

    71.火警。但凡你在英国住过统一管理的公寓,一定都有过这种体会:半夜两点,睡得正香,突然警铃大作,“滴嘟滴嘟滴嘟...”,然后整栋楼的人都半睁着惺忪的睡眼,穿着睡衣聚集在公寓楼外,等了半小时,值班的管理人员姗姗来迟,告诉你们,可以回去了,刚才有人在室内抽烟,或者有谁在屋子里炒菜烟太大了,你们叫苦不迭,骂骂咧咧地又回去睡了。英国的公共场所的火警传感器都是和消防队直接连接的,超过一定浓度的烟雾会触发警报,而且是整栋楼都响。在英国呆久了就会发现,公寓的火警几乎每周都会响几次,但几乎没有一次是真的失火,无非就是抽烟和炒菜误触。英国全国对于室内禁烟是非常严厉的,一旦被发现就是重罚。可是,总有人冒天下之大不韪躲在房间里抽烟,也不管警铃响不响,自己爽了再说;另一种人比较无辜,但也没办法,就是爱吃辣的,经常有来自四川贵州湖南江西的留学生在屋子里炒辣椒把警报给弄响了。一般情况下,被弄响的火警都会被公寓工作人员关掉,但如果你真的把消防车招来了,恭喜你,他们不是免费灭火的哟。

    72.室友。大多数英国房屋隔音都不太好,因为墙体可能是轻质的,材料是木质的,所以噪音成为了中国人在英国留学很头疼的一件事,他们都来自---室友。我个人送给留学生们的建议,如果财力允许,能住studio就住studio,住在en-suite里,和别人共用厨房,真的有吐不完的苦水:有人吃完饭不洗碗,有人开了烤箱忘了关,有人偷拿别人牛奶面包和佐料等等等等,永远不要指望你能遇到处得来的室友,要知道,人和人的习惯都是多年养成的,为了新认识的人而磨合改变太难太难。回到房间,你能经常听到墙那边不时传来大声嬉笑,高音量外放音乐,甚至有节奏的撞墙声。西方人特别喜欢社交,尤其是房间社交,他们经常半夜带几个朋友回自己房间嗨皮。遇到这些你能怎么办呢?写投诉邮件给reception?没有用的,投诉过之后该怎么样还怎么样,到了最后你实在忍无可忍了,只能自己搬出去住studio。

    73.同学。来了英国上大学,你们会发现一个现象---英国年轻人上大学的并不多。尤其在中国人扎堆的商科,工科和艺术专业里,很有可能整个系都没有一个英国人。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曾问过很多本地人,他们给了答案,他们认为上大学是一件比较奢侈的事,读了本科已经完全足够了,再往上到硕士阶段,那已经overeducated了。为什么腐国人民会有这种想法呢?他们认为赚钱更实在,上了大学就要开始脱离父母,自己贷款交学费自己打工还钱,与其这样煎熬,不如直接找一份工作养活自己和家庭,何乐而不为?你们能经常见到英国的超市收银员,厕所保洁员,停车场管理员等在国内不受重视的岗位有大把年轻的帅哥美女在干。这里面牵涉到另一个问题,就是西方对于职业和职业教育的尊重,这里就不赘述了。当然,上大学的英国人当然存在,还有读到博士的,但这些人们的家庭条件是肯定远超普通人的。

    74.垃圾。不像德国把垃圾分类搞成了神经质强迫症,在英国扔垃圾还是比较像国内的。一般垃圾场就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初到英国,曾遇到有趣的事,英国的居住区垃圾回收站一般称为“refuse area”,我刚开始没见过这种表达,不知何意,拒绝区?专门用来拒绝别人表白的地方?拎着几袋垃圾无处安放,后来经过别人提点才知道那就是垃圾场。

    75.取钱。从ATM取钱和国内没什么差别,就是顺序调换了一下,先取卡,再出钞,好处显而易见,可以防止忘卡。随着中国银联的影响逐渐扩大升级,现在英国街头越来越多的ATM机已经支持银联直接取现,不过是要按天收手续费的哦。和国内略有区别的是,大部分ATM机都是免手续费取现,不限银行,但也有一些小地方的机器会收个几磅的withdrawal fee。

    76.银行。身处资本主义国家,哪里能看出资本的统治力?银行。银行是英国排场最大,傲气最足的机构。上午九点开始营业,下午四点半开始不接待业务,然后打烊,周末从不开门。上面提到的Bank Holiday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因为在以前旧时代,银行是整个英国社会的发动机,银行一歇业,全社会都停工,最开始只是银行业每年随机放假,后来逐渐演变,变成了全社会都跟着休息。看看,这才叫影响力。你去银行办业务,如果是普通业务,你得排队,和一群悠闲自在不紧不慢的大爷大妈们一起等;如果是重要业务,不好意思,先预约,没预约不接受受理。看看,这才叫排面。

    更多详情
    -老师帮忙评估

    自身软实力标化成绩多维度为您评估留学录取率

    立即评估
    推荐阅读 换一换
    提交成功

    稍后会有顾问老师反馈评估结果

    温馨提示

    您当前咨询的 马悦 顾问,所在分公司为 - ,已为您推荐就近分公司 - 的顾问。

    以下为-分公司顾问:

    继续向马悦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