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扎心的事实:最,好的物质条件, 养出最丧的一代, 问题出在哪儿?-新东方前途出国

您的位置:首页>顾问中心>刘楠>日志>一个扎心的事实:最,好的物质条件, 养出最丧的一代, 问题出在哪儿?

欢迎向我提问

*顾问预计24小时内解答,并通过短信方式通知您

留学顾问刘楠

刘楠

欧亚中心咨询组长

    获取验证码
    向TA提问

    温馨提示

    您当前咨询的顾问所在分公司为 北京 为您推荐就近分公司 上海 的顾问

    继续向刘楠提问 >
    预览结束
    填写信息下载完整版手册
    获取验证码
    一键解锁留学手册
    在线咨询
    免费评估
    留学评估助力院校申请
    获取验证码
    立即评估
    定制方案
    费用计算
    留学费用计算器
    电话咨询
    预约回电

    顾问将于15分钟内回电

    立即预约
    咨询热线

    小语种欧亚留学
    400-650-0116

    导航

    一个扎心的事实:最,好的物质条件, 养出最丧的一代, 问题出在哪儿?

    2024-11-24
     

    一个扎心的事实:最,好的物质条件, 养出最丧的一代, 问题出在哪儿?

    提起这一代的孩子,父母总忍不住皱眉。

    ·      “花钱大手大脚,对钱没有太多概念。”

    ·      “房间永远一团糟,生活自理能力为零。”

    ·      “只有对父母提要求,却不懂体谅父母的不易。”

    ·      “不爱跟人沟通,总沉迷于手机、游戏、小视频。”

    ·      “心理太脆弱了,说不得还容易炸,动不动就走极端。”

    好好的孩子,生活上用心养着,学业上严格地抓着,心理上小心翼翼地护着,殊不知,却养着养着就废掉了。

    为什么?

    分裂的一代:懂得最多,失去最多

    这一代的孩子是最博学的。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五六岁的孩子,嘴上就挂着自转、公转、宇宙、黑洞等抽象名词;七八岁的孩子,就能眉飞色舞把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典故说得头头是道;十来岁的娃做的奥数题,爹妈已经看不懂,英语口语飚起来,只会听得你一头雾水。

    可以说,论知识储备,这一代娃,分分钟碾压成人!

    但这一代孩子,又是最无知无用的。

    六七岁的孩子,还要大人帮着背书包;八九岁的孩子,还不会自己系鞋带;十来岁的孩子,吃鱼都还得父母帮着挑鱼刺……

    他们不知道父母的工作具体是做什么,只知道买东西扫码就能付款;不知道食物从哪里来的,只知道手机一点外卖就送到了;不知道“粒粒皆辛苦”的背后,真的有人会因为吃不起饭而饿死;更不知道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并非所有事情都有人能兜底……

    他们的生活感觉衣食不缺,却自私、任性、不识人间疾苦,禁不住一点挫折,对人生感到无望,空心病比比皆是,稍不如意就容易走极端……

    这是一个分裂的时代。

    孩子拥有最富足的关怀,最,好的物质条件,最博学的知识储备,却体质最弱,自理能力最差,心理问题高发,如同活在真空里的瓷娃娃,一碰就碎。

    警惕“附近的消失”导致孩子活在真空世界里学校--培训机构,三点一线,这是许多城市孩子的常态化生活。“五谷不分,四体不勤,不识人间疾苦”更是无数孩子的真实写照。有一位最,好的教书育人多年,却越教越困惑,这一代的孩子怎么那么“无知”。他曾记录下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时刻”,并疾呼——“别让我们的孩子活在真空里。”有一次,上课时谈到厦门的地域,班里孩子只知道岛内分了思明和湖里两个区,但再细致一点的地名,就完全不知道了。因为,他们天天上课,除了家、学校、培训班、老家这几个熟悉的地方,他们很少有机会去除了生活学习以外的地域探索。

    有一次,我请孩子们分享自己很喜欢的一种植物,并且说明原因,现场沉默了很久。他们最后从嘴里迸出来的词语,大都是他们听来的花名,比如玫瑰、百合、康乃馨。要问为什么喜欢,他们答不上来。接着我请他们看看窗外的行道树,凤凰木、鸡蛋花树、香樟、羊蹄甲,他们没有一棵树是认识的。每日行色匆匆的学子,没有精力停下来看一眼路边的风景。

    有一次,我让孩子们分享自己最喜欢的一道菜,那道菜必须是家里做的。报菜名的时候大家非常踊跃。但当我问他们知不知道这道最喜欢的菜要怎么做时,大家都开始支支吾吾起来。

    自己从没有动手做过可以理解,但是难道从来没见家人做过吗?有一个男孩回答我:“厨房油烟那么大,我才不想去呢。就算我想待在那里,我阿嬷也会让我快点走开。”

    牛津大学的社会人类学家项飙就曾在《十三邀》的访谈中提到一个21世纪的新现象——“附近的消失”。

    指的是,人们越来越不关注生活周边的事物场景,在我们和真正触手可及的世界之间,树立起了一个看不见的隔离带,让我们产生了“真空感”。尤其在互联网冲击之下,“附近”会被折叠,人们趋于凡事信息化的同时,也在斩断与“附近”的联系,愈发成为一座骄傲的孤岛。

    项飙教授对此举例,那些我们不以为然的“寻常”,在孩子的眼中早已“视而不见,闻所未闻”——

    如果你问年轻学生,父母的工作是干什么?你居住的这个小区,有几个认识的邻居?周边的菜市场在哪,各种生活用品在哪里买?这个小区在你的城市里面,社会意义上是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他们描述不清楚,因为他们觉得这些问题有点无聊、有点不重要。他们觉得更为重要的是“超越”这些,比如他们对好大学相关的世界排名、托福GRE怎么考这个系统很清楚。

    这一代父母有多用力,早已不言而喻。

    但当父母倾尽全力报课、辅导、补习,希望给孩子的大脑里塞入更多的知识时,却也用繁忙得无暇透口气的日程表,剥夺了孩子了解、摸索、感知生活的能力。

    孩子很少有机会能真正从一方书桌中抽离,去感受这个世界的多彩和复杂。当与真实世界的联结越来越少,存在感越来越薄弱,一种难以言说的“真空感”就会将他们裹挟。让他们感受不到生命的意义,越活越空虚。

    看到过太多太多的孩子,在最朝气蓬勃的年纪里,却活成了千篇一律的模样,前面那位最,好的忍不住哀叹道——

    “曾经我是教培大厂里的老师,当我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把教育变成单向灌输,用标准化的考试成绩来评定一个孩子的时候,那时,我并不快乐。

    我没办法忽视他们在机械上课刷题的过程中散发出来的情绪,被妈妈的沮丧、跟朋友吵架的愤怒、没时间睡觉的烦躁、青春期时莫名的忧伤……

    更多详情
    -老师帮忙评估

    自身软实力标化成绩多维度为您评估留学录取率

    立即评估
    推荐阅读 换一换
    提交成功

    稍后会有顾问老师反馈评估结果

    温馨提示

    您当前咨询的 刘楠 顾问,所在分公司为 - ,已为您推荐就近分公司 - 的顾问。

    以下为-分公司顾问:

    继续向刘楠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