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里的花朵缺乏心理养分易枯萎
考卷背后是一张张鲜活的脸,每个人都不一样。”
我们时常说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却在挤独木桥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将孩子培养成了流水线上相似的成品。
温室里的花朵缺乏心理养分易枯萎
“我时常感觉自己是一台学习的机器人,父母按下开关启动键,对我的唯一指令就是学习。除了学习,我的生活再也接收不到其他任务。”这是一位13岁女孩在遗书中对自己短暂人生绝望地回顾。
生命明明如此丰富多彩,奈何他们能碰触到的除了学习,别无他物,以至于枯竭感笼罩心头。千篇一律“抬头读书,低头刷题”的生活,使他们磨灭了生机,扼杀了期待,找不到生命的价值感,看不到人生的希望,只要轻轻一击,就容易陷入深渊。
“对生活的满足感,自尊和使命感”,是美国国家学校心理学家协会推荐的防御自杀机制必不可少的一项。
为什么这一代孩子轻易就会浮现“求死的欲望”?
因为长期体验“累赘感”,缺乏归属感。
当孩子唯一的成就感只能来自于学习,生活的价值感就很难在别处体现,只要学习不如愿,强烈的累赘感和负担,会击垮他们的自尊。而长期只围绕着学习的生活,也让他们与周边世界的链接稀薄,难以产生归属感和使命感。
青少年教育专家陈默老师,就曾抨击鸡娃教育对孩子身心的伤害:
“当今都市孩子现实感非常弱。从小到大一切现实事务都被替代了,他们只知道好好学习。这代孩子的特质,就是在现代化的电脑世界里生活,在虚拟的世界体会到真实感,在真实的世界里有虚拟感。”
与现实世界的格格不入,找不到归属感,让轻则沉迷网络、游戏,重则逆反、摆烂、走极端,成了这代孩子自暴自弃的特征。
其次,长期缺乏真实世界的体验,也会让温室的花朵活成了仿真花。看似花繁叶茂,实则枝干空心,独独一株如同摆设,找不到根系相连的同伴,感受不到亲密关系的链接。
在同个小区住了多年,却没有青梅竹马的玩伴;同窗多年,毕业后却没有继续往来的同学;成长到十几岁,也没几个交心的好友。
“情感与归属感”的缺失,让许多孩子从“弱社交”到“心理宅”,变得人情冷漠,生活仅限于自己在意的那几件事,别的事情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有位妈妈曾在微,博上提到了自家孩子的真实经历——
因为英语成绩优秀被选为课代表的儿子,却愁眉苦脸,原因居然是——“班主任老是让我给同学讲题,这不仅耽误我的学习时间,而且我教给他,他成绩不就超过我了吗?”
那一刻,这位妈妈猛然意识到自己平日里的教育缺失——只告诉了他怎么好好学习,却忘了告诉他怎么和大家一起学习。当孩子的视野仅限于书本和教室时,当孩子的心胸仅局限于在意自己时,他体会不到别人的感受、困难和需求,缺少同理心,以至于他眼中的世界只会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窄。
不懂感恩父母,不懂尊重师长,不懂和同学和睦共处,不懂悲悯周边的弱势群体,对他人的付出心安理得,对他人的疾苦视而不见,对生活的酸甜苦辣无法平常心看待。
活在真空里的孩子,如同温室里的花,心理养分太稀薄,没有见识过世界百态,体会过人情冷暖,所以人生维度只围绕着自己而活。
万维钢就在《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常春藤的绵羊》中提到——
中美两国的最,好的大学都在培养同一类知识精英: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都颇为淡薄,也不愿为社会活动多付出,自顾不暇,“根本没时间管自己生活以外的事情”。
这些年被诟病的“高分低能”、“有知识,没思想”、“有文凭,无担当”、“懂考试,不懂悲悯”等问题,无不揭开“伪精英教育”背后,教育倒置带来的丑陋后遗症。
让孩子接地气焕发生机,有烟火气
生活并不总像童话故事一样简单而美好,从小被捧在手心的小王子小公主,总有一天需要落入凡间去独自生活。
一棵顶天立地的大树,一片五彩斑斓的花圃,一个乐观积极的孩子,无不需要真实世界的滋养,需要阳光,也需要风雨;需要被呵护,也需要去付出;需要被爱,也需要学会爱人。
正如《中国的道德和宗教教育》一文中,陶行知先生说过:
必须根据儿童发展各个阶段的特点,提供实际参与的机会。引导他们接触社会,了解各种社会需要——贫穷、疾患以及磨难……
一言以蔽之,必须将他们置于博爱、服务的社会温床中,教育他们自发地去献出爱心、参与社会服务。
只有引导孩子走出教室这一方小天地,才能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广阔和多元。只有看到了世界的不同面,才能打破固有的认知桎梏,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来接纳生活,理解他人,面对世界。
被称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食神”蔡澜,每到春节前一个月,微,博就会开放评论,并且回答网友提问。有意思的是,很多人的提问下,蔡澜都会回复三个字“麦当劳”。
众人疑惑不解,蔡澜解释道——“才知人间疾苦”。
只因在麦当劳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人,边捶腰边拖地的服务员、盯着手机屏幕,守在出餐口,时不时催促一句的外卖小哥、埋头书海奋笔疾书的考试族、深夜还抱着电脑做方案的打工人,无家可归只能蜷缩在角落过夜的流浪汉……见识过人间百态后,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世界的多元性,和生活的复杂性,才会更珍惜当下。仅仅通过书籍、纪录片、网络资源、旅行,得以窥见略微广阔的世界,孩子看到的往往是经过精心筛选的、美好精致的一面。这种被架空的,被别人解构又重构过的世界,获得的体验和感受是间接的,很难让孩子感同身受。还是应该多推一把,帮孩子建立与社会的真实联结,让他真正地融入其中,真听、真看、真感受,活得接地气,环绕烟火气,生命里有“真实感”。
亲自将一株植物从小种子培育到开花结果,才会懂得浇灌和等待的意义;
· 尝试过自己从买菜、备菜到下厨,才会摒弃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理所应当;
· 看过凌晨五六点的菜市场,才会知道养家糊口的压力,理解金钱的来之不易;
· 体会过球场上摔倒又爬起来的坚韧,才会懂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放弃拼搏;
· 参与社会实践,见识过各行各业,体验过服务他人,才能感受到真实的社会运作;
· 到更贫困的环境,尽绵薄之力帮助他人,才能挣脱自我狭隘的局限性,培养大爱格局……
真正的教育从不局限于课堂,而是源于生活中的碰撞。
社会化的学习过程也会让孩子增长出很多笃定和勇气,增加对人生的掌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