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的全称是computer engineering,跟CS就差了一个单词。实际上,CE和CS的区别可能就在于CE是软(件)课和硬(件)课都很多的专业,或者说CE是介于EE和CS的中间专业,用我们advisor的话来说,就是学生选课也可以和CS一样选的很偏软件,因为本专业选课就有很多软件类课程,再加上学院目前可以允许3门跨专业选课(总共十门课),基本上也能和CS专业学的一样。因此CE对像我这种EE本科,但是想申请CS方向的学生是比较友好的。尤其是我当时是被 NYU Tandon调剂过去的,学校为了挣学费也是蛮拼的……
对这里的生活做一个总结吧:虽然新闻上偶尔有那种歧视性的事情,但是我在NYC的总体感受是,普通人的素质还是比较不错的,看到别人手上不方便还会帮别人开门或者拿东西(比如帮别人抬婴儿车)。我印象很深的有两件事:第一件事,是一次我去商店买吃的,旁边一个小哥跟我搭讪,问我是说Cantonese(广东话)还是Mandarin(普通话),还有我会多少门语言,然后他跟我说他会五门语言,他觉得最难学的是阿拉伯语。第二个事儿,今年疫情,家里寄了一包口罩给我,后来我接到一个电话,里面传来了一股带有英语口音的中文,说我的快递到了,然后我下楼一看是一个白人老大爷给我送的快递,其实当时还是很感动的,那天本身还有点小雨,白人老大爷还害怕我听不懂英文,特意给我说的中文,最后我给那个老大爷发了条短信感谢他,他回了一句“bu ke qi”。其实这种小感动或者小开心还是挺多的。
然后说说学业问题吧:除了大家熟知的赶due这种熟知的事情,我说说几个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第一个事情就是现在中国出国的人真的太多了,比如我们是属于Engineering School,不仅学生里面中国学生多,老师里面中国人或者华人也很多,所以当时报道的时候,印度学生吐槽“so many Chinese”,中国学生也吐槽感觉来了一所中国大学的纽约分校,也有同学吐槽一门课从老师到学生几乎都是中国人,但是都要说英语,仿佛英语角一样。第二个就是口音问题,我有一门课是machine learning,其实老师蛮不错的,教案做的挺不错的,主要就是他是印度人,口音当时劝退了很多人,所以当时我们很多人有一个疑问就是,中国学生对于口音很难适应,但是本地人貌似对口音毫无压力。第三个,也是我最想吐槽的,并不是国外的老师都是令人满意的老师,先说一个背景吧,就说NYU吧,很多老师是那种Associated Industrial Professor,就是从企业界里面聘的老师直接来教课。这样做的好处也有,比如我当时DSP的老师,他是从企业里面退休下来教书的,他的讲课就不喜欢推公式或者讲很多理论,他更喜欢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跟我们讲课,比如他的口头禅就是“If your boss …….”。
但是,事情总是有例外的情况。我当时选的VLSI作为我的核心课,本身也是抱着极大的期望。结果等开学了,我发现这门课换了一个老师,据说原来的老师跳槽走了,然而这个时候我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个新的老师第一节课,就给我们普及了这门课的背景就下课,只讲了一个半小时(NYU的master课程是一周一次课,一次课两个半小时),当时我们就蒙了,这明显有点水。结果第二节课,他直接说,让TA(助教)教我们使用candence(仿真软件名字)然后他就走了,问题是开学的时候他就发过邮件告诉我们软件的教程,我们很多同学都已经会用了。然后第三次课,上到一半,说他的PPT还没做完,所以这次课就不上了。第四次课,他直接以有同学跟他说跟不上上课的内容,所以这次可直接取消了。然后我们同学就炸锅了,说这个老师太不负责了。后来我们找advisor沟通,最后协调之下,这门课的老师答应给我们补课。补课的时候也不是一帆风顺,当时老师发邮件通知我们早上7点就要上课,当时我正好在他办公室问问题,我立刻就跟他说这也太早了,他回了一句“just for two weeks”。我想想也没在说啥了。结果等到上课那天,我们很多同学五点半就起床了,结果醒来一看,老师发了一封邮件告诉我们“由于很多同学反应今天上课来不了,所以今天的课取消“,结果我们就不知道是高兴好还是不高兴的好。后来老师又安排我们直接上网课来补课吧,结果咱们等了一下午,老师发邮件说他手机信号不好,今天的课又取消了……总之吧,我觉得调整好心态,大部分事情都能应付。哪怕是遇到前文所说的这种略显奇葩的老师,我们也要保持好心态去积极的沟通。切记不要一味的发泄不满,因为一味的发泄不满除了让自己情绪很差,并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此外学校有专门针对留学生的组织,比如我们这里的就是International Bridge,它会定期发邮件通知活动,可以借此来认识新朋友,而且它也会派人组织茶话会那种,就三五个人每周聚在一起喝喝咖啡聊聊天都挺好的。
CE的全称是computer engineering,跟CS就差了一个单词。实际上,CE和CS的区别可能就在于CE是软(件)课和硬(件)课都很多的专业,或者说CE是介于EE和CS的中间专业,用我们advisor的话来说,就是学生选课也可以和CS一样选的很偏软件,因为本专业选课就有很多软件类课程,再加上学院目前可以允许3门跨专业选课(总共十门课),基本上也能和CS专业学的一样。因此CE对像我这种EE本科,但是想申请CS方向的学生是比较友好的。尤其是我当时是被 NYU Tandon调剂过去的,学校为了挣学费也是蛮拼的……
对这里的生活做一个总结吧:虽然新闻上偶尔有那种歧视性的事情,但是我在NYC的总体感受是,普通人的素质还是比较不错的,看到别人手上不方便还会帮别人开门或者拿东西(比如帮别人抬婴儿车)。我印象很深的有两件事:第一件事,是一次我去商店买吃的,旁边一个小哥跟我搭讪,问我是说Cantonese(广东话)还是Mandarin(普通话),还有我会多少门语言,然后他跟我说他会五门语言,他觉得最难学的是阿拉伯语。第二个事儿,今年疫情,家里寄了一包口罩给我,后来我接到一个电话,里面传来了一股带有英语口音的中文,说我的快递到了,然后我下楼一看是一个白人老大爷给我送的快递,其实当时还是很感动的,那天本身还有点小雨,白人老大爷还害怕我听不懂英文,特意给我说的中文,最后我给那个老大爷发了条短信感谢他,他回了一句“bu ke qi”。其实这种小感动或者小开心还是挺多的。
然后说说学业问题吧:除了大家熟知的赶due这种熟知的事情,我说说几个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第一个事情就是现在中国出国的人真的太多了,比如我们是属于Engineering School,不仅学生里面中国学生多,老师里面中国人或者华人也很多,所以当时报道的时候,印度学生吐槽“so many Chinese”,中国学生也吐槽感觉来了一所中国大学的纽约分校,也有同学吐槽一门课从老师到学生几乎都是中国人,但是都要说英语,仿佛英语角一样。第二个就是口音问题,我有一门课是machine learning,其实老师蛮不错的,教案做的挺不错的,主要就是他是印度人,口音当时劝退了很多人,所以当时我们很多人有一个疑问就是,中国学生对于口音很难适应,但是本地人貌似对口音毫无压力。第三个,也是我最想吐槽的,并不是国外的老师都是令人满意的老师,先说一个背景吧,就说NYU吧,很多老师是那种Associated Industrial Professor,就是从企业界里面聘的老师直接来教课。这样做的好处也有,比如我当时DSP的老师,他是从企业里面退休下来教书的,他的讲课就不喜欢推公式或者讲很多理论,他更喜欢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跟我们讲课,比如他的口头禅就是“If your boss …….”。
但是,事情总是有例外的情况。我当时选的VLSI作为我的核心课,本身也是抱着极大的期望。结果等开学了,我发现这门课换了一个老师,据说原来的老师跳槽走了,然而这个时候我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个新的老师第一节课,就给我们普及了这门课的背景就下课,只讲了一个半小时(NYU的master课程是一周一次课,一次课两个半小时),当时我们就蒙了,这明显有点水。结果第二节课,他直接说,让TA(助教)教我们使用candence(仿真软件名字)然后他就走了,问题是开学的时候他就发过邮件告诉我们软件的教程,我们很多同学都已经会用了。然后第三次课,上到一半,说他的PPT还没做完,所以这次课就不上了。第四次课,他直接以有同学跟他说跟不上上课的内容,所以这次可直接取消了。然后我们同学就炸锅了,说这个老师太不负责了。后来我们找advisor沟通,最后协调之下,这门课的老师答应给我们补课。补课的时候也不是一帆风顺,当时老师发邮件通知我们早上7点就要上课,当时我正好在他办公室问问题,我立刻就跟他说这也太早了,他回了一句“just for two weeks”。我想想也没在说啥了。结果等到上课那天,我们很多同学五点半就起床了,结果醒来一看,老师发了一封邮件告诉我们“由于很多同学反应今天上课来不了,所以今天的课取消“,结果我们就不知道是高兴好还是不高兴的好。后来老师又安排我们直接上网课来补课吧,结果咱们等了一下午,老师发邮件说他手机信号不好,今天的课又取消了……总之吧,我觉得调整好心态,大部分事情都能应付。哪怕是遇到前文所说的这种略显奇葩的老师,我们也要保持好心态去积极的沟通。切记不要一味的发泄不满,因为一味的发泄不满除了让自己情绪很差,并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此外学校有专门针对留学生的组织,比如我们这里的就是International Bridge,它会定期发邮件通知活动,可以借此来认识新朋友,而且它也会派人组织茶话会那种,就三五个人每周聚在一起喝喝咖啡聊聊天都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