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难点
留学规划与提升
规划过程:
初见Z同学在她9年级暑假,孩子腼腆但有自己的想法,家庭氛围很好全力支持小孩且尊重Z同学的想法。在规划初期我们拟定了未来的大致专业方向,即社科方向。心理、经济、社会学都还需探索。
Z同学有自己明显的优势和性格主线,当其谈到自己从小和爸爸一起参与观鸟活动,作为规划老师充分的鼓励了她坚持爱好,抱着尝试和探索的心态,挖掘更多兴趣中的小收获,当然这一点也成为了最终其申请时的主文书亮点。
除此外Z同学也有申请中难以回避的劣势,即在GPA上有小小的短板,因此我们在选校时,NYU对于孩子当初的选择来说是冲刺的状态。好在学生和家长都非常配合,听从我们建议的专业和人设打造过程,最终在GPA不算优势的情况下ED下车。
申请过程:
Z同学的在校成绩不算突出,也缺少竞赛奖项,但标化考试的成绩上尤为优秀,这给我们的选校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美国本科的申请分为不同轮次,其中ED轮次(Early Decision)最为特殊,该轮次仅能申请一所院校,且一旦被录取,要求学生必须入读。而美国大学为了确保自己的入读率,也为了嘉奖ED申请者所展现出来的坚定和热爱,往往会慷慨地给予他们更高的录取率。
在ED轮次中,我们主要考虑两所院校——纽约大学和波士顿大学。二者排名略有差别,都处于极好的地理位置,享有顶尖的学术声誉,而纽约大学的申请难度则高于波士顿大学。
在向Z同学详细介绍了这两所院校的地理位置,校园环境,专业课程设置,宿舍情况,学费生活费支出等等之后,我们也如实分析了这两所院校的录取概率——波士顿大学是更为保险的选择,如果在ED轮次申请这所院校,我们大概率能够直接拿到录取,在十二月份便结束申请季,开始入读的准备;反之,如果选择纽约大学,需要做好无法拿到该校录取的心理准备,一旦被拒绝,我们就需要继续做常规轮次以及加州大学的申请。
了解到这些信息后,Z同学也陷入了两难的抉择——她在情感上更偏向于纽约大学,而理智上想要避免承担过大的风险,尽快拿到波士顿大学的录取。
在选校的摇摆之间,我们开始了文书和申请的准备,多次与Z同学进行线上和线下的沟通,去了解她的学术背景,生活,性格,方方面面。
Z同学给人的印象并非是一个激进或是乐于承担风险的人。她温和,有条理,谨慎,每一句话说出口前都已经在心里打好了底稿。Z同学一直担心自己的软背景不够优秀,没有大奖,也没有什么作为领导者的经历。而实际上,美国大学本科的申请,并不需要把学生去塞进一个固定的模子里,不是每个人都要学习马术,做学生会主席,拿数学和计算机竞赛奖牌——我们要做的事情是去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并选取其中最为特别的一面,将其展示出来。
而对于Z同学来说,我们的选择是观鸟,一个她从小就培养起来的兴趣爱好。她讲起自己从小学起便跟着老师和家人去到各个地方,举着望远镜去观察各色的鸟类,看它如何振翅,如何饮水,如何鸣叫。
观察者的角色在现在的学生里并不常见——他们通常更沉默,并不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更乐意将聚光灯让给他人,但这样的人有其独特的魅力。我们抓住“观察”这样的一个关键词,不断去提问进行延伸——你说到你学过跳舞,舞蹈演出是作为客体被他人观察的一个过程,这让你有什么感受?再或者,你有没有观察过自己?自己的每一种情绪是如何产生的?反应是如何形成的?
就这样,Z同学的主文书由观鸟出发,但我们没有将它局限在兴趣爱好的描写上,而是让Z同学在观鸟之余,去观察众生,也照见自己。
这是我们在文书里呈现出来的Z同学——并不是一个申请人热门模板式的领导者或是战士,而是冷静,自省,又对外物充满热爱的一个观察者。
在主文书改完第三稿的时候,Z同学下定了决心,去冲刺自己的梦校纽约大学,无论结果如何,都不希望当下的自己后悔。
我们叹服于Z同学的勇气,也在剩下的时间里尽全力帮她去把各项准备都做到最好。
12月15日,Z同学的邮箱里收到了纽约大学的录取信。
总有人说美国本科的录取是玄学。我们的理解是,被同一所院校录取的学生,未必就比被拒绝的学生更优秀,因为对于“优秀”,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标准。但当你在面对未知的时候坚持本心;当你竭尽全力做好一切准备,包括失败的准备;要相信,这些付出都能够被看见,你也终将被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