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无意听到家长给我分享一则她身边很不愉快的极端事件,同作为孩子家长,我听后鼻子特酸,我不禁思考,我们当家长的得怎么样做才能真的做到尊重孩子、有效沟通?
1、沟通前先“停一停”:不急于评价,先接纳情绪
其实,往往孩子出成绩后,反应多数是“怕被指责”或“自我否定”,此时家长需先放下对“分数高低”的关注,优先接住孩子的情绪:
- 不说“考这么差怎么回事”“早让你好好复习你不听”,这类话会瞬间激化对抗;
- 先认可孩子的情绪(哪怕是沮丧、委屈),让他感受到“你关注的是我,不是只有分数。
2、分析错因时多“问一问”:用开放式提问代替说教,把主动权交给孩子
避免单向输出“你应该怎样”,而是通过提问引导孩子主动思考,体现对他的尊重:
- 想了解考试问题时,不说“这道题明明很简单,你怎么会错”,改问“这次考试里,你觉得哪部分做得比较顺?哪部分遇到了困难呀”;
- 如果想调整,主动问:‘’你希望我怎么帮你”——让孩子感受到“我的问题我可以参与解决,家长是支持我的,不是命令我”。
3、但毕竟我们是成年人,和孩子比,更能调节自我情绪,因此,尽量做到哪怕生气,沟通中也要“夸一夸”
成绩只是一时的结果,孩子在备考中的努力、坚持更值得肯定,这能帮他建立“不只用分数定义自己”的认知:
- 不说“考得好才证明你努力了”,改说“我看到你考前每天晚上都认真整理错题,虽然这次成绩没达到预期,但这份坚持特别棒”;
- 即使成绩不理想,让人气得牙痒痒,给自己多说一句“亲生的,亲生的”后,也可以找找孩子具体的进步点——让他知道“家长看到我的努力,我的价值不取决于一次考试”。
4、用行动传递支持,避免“只说不做”
尊重不仅体现在语言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中,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和我站在一起”:
- 如果孩子因成绩沮丧,可陪他做一件轻松的事(如散步、看电影);
- 如果孩子想分析试卷,不直接帮他找问题,而是陪他一起翻错题本,说“你觉得这道题的思路哪里卡壳了?我们可以一起查课本,或者问问老师”——用“陪伴+协助”代替“指挥+批评”,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支持,而非被分数绑架,这时,家长不能懒,毕竟电视剧时间是可以挪一挪的,XX荣耀或者英雄联盟也是可以停一停的。
5、主动“聊自己”,用共情拉近距离
不用总追问孩子的想法,试着分享自己的类似经历,让他觉得“我的感受很正常,不是只有我这样”:
- 可以说“妈妈/爸爸小时候有次考试也考砸过——所以我很懂你现在的心情”,用自己的故事减少孩子的孤独感。
6、 用行动说“我在乎你”
- 就算考砸了,睡前也可以给孩子盖个被子,给一个拥抱,道一声晚安——这些细碎的举动,会让孩子觉得“不管我考得怎么样,爸爸妈妈都依然在乎我、关心我”,这才是最踏实的心灵支撑。
.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