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院校官网常常有一个词,Tariff(常译为“ tariff 分数),是英国高等教育申请(UCAS)为统一衡量不同资格证书含金量而制定的标准化分数体系。
简单来说,它像一个“分数转换器”,把 A-Level、IB、BTEC、AP 等不同类型的学历/考试成绩,换算成统一的数值,方便大学和申请者快速对比成绩是否满足专业的入学要求。
主要作用:
1、统一标准:解决不同资格证书(如 A-Level 和 IB)无法直接对比的问题,让大学清晰设定“最低分数门槛”,也让申请者明确自己的成绩竞争力。
2、参考依据:多数英国大学的本科专业会在官网标注“典型 tariff 分数要求”(如“需 120-144 分”),申请者可对照自己的成绩是否达标。
常见成绩的 tariff 分数示例(仅供参考)
- A-Level:A* 对应 56 分,A 对应 48 分,B 对应 40 分,C 对应 32 分;
- IB Diploma:满分 45 分对应 168 分,36 分对应 120 分,32 分对应 104 分;
- BTEC 国家文凭(Level 3):Distinction*(D*)对应 56 分,Distinction(D)对应 48 分,Merit(M)对应 32 分。
那为什么,有的英国院校尤其是TOP院校如牛津、剑桥、帝国理工、LSE、UCL等,看的是A-Level成绩而非Tariff分数呢?核心原因是“Tariff的“标准化”特性与某些TOP院校对“学术深度、专业适配性”的精准选拔需求不那么的匹配:
1、Tariff分数存在“换算模糊性”,无法体现A-Level成绩的“等级含金量”
Tariff本质是“跨证书的统一分数转换器”,但它对A-Level成绩的换算逻辑,会掩盖TOP院校最看重的“成绩等级差异”。
例如:根据去年UCAS标准,A-Level的A*(56分)与BTEC Level 3的D*(56分) tariff分数完全相同,但在TOP院校眼中,A-Level的A*是学术能力(尤其是学科思维、逻辑推理)的关键证明,而BTEC侧重职业技能,两者的“学术深度”和“与本科专业的适配性”完全不等价。
再如:A-Level要求学生在2-3门学科中达到非常高的专精水平(如牛津数学要求A*A*A,且数学/进阶数学必须A*),而Tariff分数可能通过多门科目成绩“凑分”(如4门B级A-Level的总Tariff分,可能高于3门A*A*A),但TOP院校要的是“专注的学术潜力者”,而非“分数堆砌者”——Tariff无法区分这种关键差异。
2、TOP院校的选拔更看重的是“专业适配性”,而非“通用分数”
Tariff是“通用分数体系”,不区分学科、不关联本科专业需求;但TOP院校的本科教育高度“学科导向”,更关注A-Level成绩与目标专业的“直接关联性”。
例如:剑桥大学工程专业,不仅要求A*A*A的总成绩,还明确规定“必须包含数学、物理,且至少一门A*”——这是因为工程本科的基础内容是数学推导和物理原理,A-Level的这两门成绩直接决定学生能否跟上课程节奏。若仅看Tariff分数,可能存在“总分达标但缺关键学科”(如用化学、生物、历史凑出A*A*A)的情况,这类学生虽Tariff合格,但专业适配性不足,TOP院校必然拒绝。
反观其他的相对普通的院校,可能更侧重“学生是否达到基础学术门槛”,Tariff的“通用性”能简化筛选流程;但TOP院校要的是“能在专业领域深入研究的潜力生”,A-Level的“学科等级+学科组合”,比抽象的Tariff分数更能精准判断这一点。
3、TOP院校有独立的“学术评估体系”,Tariff的“门槛功能”被替代
Tariff的主要作用是给部分院校提供“基础分数门槛”,但少数院校的选拔早已超越“分数筛选”,有更全面的独立评估标准,Tariff的价值被大幅削弱:
其中,TOP院校会通过笔试(如牛津MAT、剑桥ESAT、LSE伦敦政经TMUA等)、面试、个人陈述、推荐信**等,综合评估学生的学术思维、科研潜力、学科热情——这些是比分数更重要的“录取关键”,而A-Level成绩是这些评估的“基础前提”(如只有达到A*A*A,才有可能获得面试资格)。
例如:牛津大学的录取逻辑是“先看A-Level预测成绩是否达到专业要求(如A*A*A),再通过笔试/面试评估学术潜力”,Tariff分数在此过程中完全不参与——因为A-Level成绩已经是“更高标准的门槛”,无需再用Tariff这种“通用标准”二次衡量。
简言之:Tariff是“筛选工具”,而少数TOP院校的选拔是“精准选拔”——前者满足“合格线”,后者追求“最优匹配”,A-Level成绩更符合后者的评估需求。
.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