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日本科学家北川进和英美两位学者一同摘得诺贝尔化学奖,这已经是本世纪日本获得的第21个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了。就在两天前,日本免疫学家坂口志文刚刚拿到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殊荣。这种“连中两元”的成绩,嗨,又让外界甩开了老问题:一个经济陷入“失去的三十年”的国家,怎么还能在基础科学上保持如此强大的竞争力呢?从2000年开始到现在的25年时间里,日本差不多以每年一枚左右的速度拿奖,这不仅让亚洲都钦佩,在全球也只比美国少一点点。
日本在本世纪初提出了"5030计划"——在21世纪前50年内培养30位诺贝尔奖得主。这被被嘲为"狂言"的“5030”计划,如今却已经完成大半了。
日本科研体系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有一套制度化的长效支持机制。2001年,日本政府在《第二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明确提出了“50年内拿下30枚诺贝尔奖”的宏伟目标,这个看起来挺大勇的计划,其实是基于对科研规律的深刻理解做出的安排。配套措施也跟上了,比如加大科研经费、改革大学管理方式、推动产学研的紧密合作等等。虽然进入21世纪后,日本经济一度低迷,但科技预算基本没怎么减,到了2024年,科技投入依然保持在大约四万亿日元的水平。
更令人关注的是日本对青年科研人员的整体扶持措施。卓越研究员制度每年会筛选出大约一百五十位四十岁以下的优 秀学者,为他们提供长达五年的稳定资金支持。入选的自然科学研究员每年至少可得到六百万日元的经费,不用反复申报项目,能专注于科研工作。这样一来,避免了年轻科学家陷入“申请项目-争夺经费”的怪圈,让他们在事业的早期就能全身心投入到高风险、周期长的基础性研究中。本庶佑、山中伸弥等诺奖获得者都曾享受过类似的青年扶持项目带来的帮助。
日本大学的终身教职制度,给科研人员带来了很大的安全感。跟美国那种“非升即走”的竞争模式不一样,日本大学讲师晋升为副教授以后,实际上就拿到了终身职位,这让研究人员能安心承担长期不见成果的压力,敢于挑战难度大、周期长的课题。北川进在京都大学干了四十多年,坂口志文从大阪大学到京都大学,再到日本理化学研究所,都是在比较稳定的环境中不断推动同一方向的研究。这样“坐十年冷板凳”的氛围,才是真正孕育诺贝尔级成果的土壤。
企业在日本科研体系中也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比如,2002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田中耕一,来自岛津制作所,他的那个获奖研究,基本上是在企业的实验室里做出来的。日本的大型企业,比如索尼、东芝、日立等,都有自己的基础研究部门,曾经在中心研究所里产出了不少高水平的论文。虽然经济泡沫破灭之后,企业在研发上的投入减了一些,但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并没有完全停下来。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村修二,也是于日亚化学工业公司开发出蓝色LED,这充分说明,日本的企业在长期技术探索方面,还是挺有耐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