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诺贝尔奖徐徐落下帷幕之际,日本科学界迎来了一个令人动容的巧合:京都大学特别教授北川进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而大阪大学特任教授坂口志文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二人同为 1951年出生,年届74岁,恰是古人常说的“人活七十古来稀”的年纪,在他们身上仿佛被现代赋予新的注脚:在74岁,日本科学家也能迎来人生的春华秋实。
这不仅是日本学界的骄傲,也是年代、时间与命运的一种美好巧合。在这个交点,我们不妨认真地比较他们的科研轨迹、人格特质与时代意义,从中探寻“晚年开花”的隐秘力量。
两条不同的路,却相似的坚守。
根据诺贝尔委员会官方介绍,北川进因其在金属有机框架领域的开创性工作获奖。北川进在京都大学担任教授,是该校的重要研究骨干。他出生于 1951年7月4日。而坂口志文则是一位免疫学家,以调节性 T 细胞和免疫耐受机制的发现获得本年度诺贝尔医学奖。
在现代社会,科研往往以“高产、快速突破”为荣。但北川进与坂口志文的获奖告诉人们:科学有一种“厚度政治”——时间积累、思路沉淀、失败反思,这些不是短跑可以替代的。
他们的获奖,似乎在日本科学界和更广泛的学术文化中释放一种信号:晚年可以是收获的季节*正如农作有春耕秋收,科研也有它的时节性;年轻时播种、壮年时耕耘、老年时花果累累。
在历史书写中,“七十古来稀”是传统的敬语;在当代日本科学界,74 岁成为一个新的标签——智慧、坚守与成熟的标志。北川进与坂口志文,这两位同龄的诺贝尔得主,让世界看到:岁月不是枯萎,而是沉淀;光荣不是早至,而是恒久。
期盼日本2025年这双 74 岁的诺奖光环,成为一代科学人的激励:不论春花秋实,不论年华几何,所谓“收获”,可以在晚年,也可以在风中挺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