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民级灵魂美食的拉面,对日本人而言早已超越普通餐食的范畴,成为一种特殊的存在。这种文化符号不仅遍布街头巷尾的拉面店,更深入千家万户,从老一辈到年轻一代都将其融入日常生活。
关于日本拉面的起源众说纷纭,普遍认为始于明治时代末期至大正时期。当时从中国移民和留学生带回的“中华荞麦面”成为拉面的原型,并逐渐普及开来。随着横滨、神户等港口城市形成中华街,当地餐馆和小吃摊开始为日本人提供改良版的“南京荞麦面”和“荞麦面”。这一时期,拉面的外观设计简约,与中国的面食颇为相似。但随着日本本土特色逐渐融入,1910年首家拉面专门店「来来轩」正式开业。战后即食拉面的出现让家庭也能轻松享用,到1970年代前后,拉面已风靡全国。1980年代后期迎来拉面热潮,历经2010年代意大利菜、法式料理等跨界融合的发展,拉面文化演变成如今的模样。
在拉面店里,每人点一份是基本礼仪。虽然具体餐厅可能有所不同,但多数拉面店都将单人份作为服务规范。每碗拉面都需要单独制作,从选材到烹饪都要耗费时间。此外,拉面店多采用吧台式座位布局,有限的空间需要高效周转。多人共享一碗拉面不仅会占用座位,还会延长服务员招呼下一位顾客的等待时间。
与海外不同,日本有着独特的“面食啜饮”文化。啜饮面条时会连同汤汁一起吸入空气,这样能让风味充分释放,带来层次丰富的口感体验。由于面条容易凉,既能避免烫伤又能保持适宜温度享用。在日本,吃面时发出的吸溜声既不算违反礼仪也不算失礼,反而被视为对美味的表达方式。虽然可能会觉得有点别扭,但来日本旅游的朋友不妨大胆尝试这种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