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这样一种父母,他们从不焦虑,喜欢摆烂,但他们会把所有的精力,花在这3件刀刃上的事……
窦文涛和马未都聊过一段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窦文涛觉得,现在的很多父母非常焦虑,是因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旧思维。所以,甭管有用没有、适不适合,别人家孩子学啥,自家孩子也不能落下,乐器、舞蹈、绘画、编程、奥数……都得报上。马未都引用了一句话形容这种现象: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四处“出击”,最终反而会面临全面崩溃。凡事忌全、忌多,孩子和父母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反倒不如做有“定力”的父母,看似摆烂不焦虑,但其实内心强大又稳定:把养育的心态和步子放稳,不只在战术上忙忙碌碌,而是用“定力”先稳住“战略”。清楚“战术”太乱,只会浪费自己和孩子的精力,消耗彼此的亲子关系。不如集中火力,把所有的精力只花在刀尖上,只做好三件事:动力上——不逼着孩子“内卷”而是找出“习得性无助”背后的根源先分享个小事:开学开家长会时,老师说这学期是孩子的关键期,家长一定要做好强辅助。老师一遍遍说,我的紧张情绪也就被激起来了。所以当时就暗下决心,打好了鸡血,准备回家拉着儿子把握好这个“关键期”。结果——嗯,如所有人所料。我这头热血朝天、干劲十足。儿子倒好,做卷子,写三道错两道;背英语,背五个忘三个……嘴上倒是挺配合,行动上坚持不了一会儿就摆烂。被气到发了几次火后,正好看到一位爸爸的分享:他说自家儿子上了高一后,突然一会儿不想上学了;一会儿抱怨为啥要把他生在这么普通的家;一会儿质问他为什么大人可以玩手机,孩子必须写作业?瞅着儿子的问题这么多,他直接下了几剂猛药:“嗯,你说得都对!我一次当爹,你一次当儿子,你觉得这个家不好,趁年轻赶紧换新爹。咱们互相放手,都有美好的未来。不想上学?那就转职高,方便和黄毛一起早点学着打架谈恋爱,以后吃屎自己扛,别怨我就行。凭啥我能玩手机,你不能玩手机?因为中考高考大学考你爹我全过了,40岁我还考了四个级证书,买了房娶了老婆有了孩子,有存款没欠款,能扛得起责任,你说我为啥能玩手机?你抱怨父母不给你提供情绪价值,那你给父母提供了什么?你说自己不爱学习,因为从网上查了是重度抑郁?检查报告呢?没有就饿两天,如果饿了还是不想吃饭想去死,那我就承认你有病,给你请假,不上学,好好给你治!否则你就别给我一边点外卖一边假装用手机看题实际在刷微信玩游戏!”当时看完后,真爽!说实在的,有那么一瞬间,我也觉得父母就是不能惯着孩子,就得这么下猛药。但是,我在评论区看到这么一条信息——“我看得很无奈,因为我父母就是这么治我的。确实,我没走歪路。但我今年快30了,还在做心理咨询。父母对我是很好,但如果我当了父母,一定不会像他们一样教孩子。我不会否定 、打击,也不会要求孩子一定老实听话卷成绩。我希望找到他没有动力的原因,站在他身旁,陪着他、鼓励他,和他一起往前走。”孩子在学习中没动力?很多父母下意识会有两种反应:
1、一种是施压+批判,用说教的方式给孩子情绪施压,来缓解父母因为对孩子的失控而产生的焦虑;或者直接用批判的方式,指责孩子,给他们贴上否定和错误的标签。
2、另一种是退让+包办,比如一点点妥协:“要不再玩10分钟?”“你只要考到第几名,我就给你买你想要的……”“你好好写作业,我就让你玩手机。”“算了,我帮你写吧。”父母有这种反应,有几种可能:看不到孩子的压力;无法站在更高的精神和认知层次处理好孩子的情绪;用包办和退让的方式,逃避真正的问题。那很明显了,出现这种心态的父母,不仅会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降低他们的挫折韧性,还会让孩子越来越习惯用摆烂的方式来换得父母的同情。知乎网友@墨苍离说:“动机与行动的背离,通常是习得性无助的结果。简单说,孩子是想学好的,有动机,但就是行动不了,或者说行动坚持不了很长时间。根本原因,和孩子内心深处的挣扎有关:“努力了无用。”“虽然努力了,但只要失败一次,就会被贬低被嫌弃。”“既然永远达不到父母的标准和我的期望,那不如直接摆烂,这样还可以找借口说我只是没努力罢了,至少不代表我真正失败了。”所以你看,当孩子出现学习没动力的情况时,别急着贴标签,别急着焦虑,先觉察,找出孩子没动力的根本原因在哪——是努力过但失败了,所以有了挫折心理?是学习中很少有正反馈,所以对学习没有成就感?是因为睡眠不够、压力太大、精神紧张、亲子关系或社交关系内耗太重,所以心力被耗尽了?是看不到学习的意义,所以没有目标感和意义感?是没有学习的方法,没有好的规划,所以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先觉察,找出问题的根源。问题找到了,答案就会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