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创团·小番茄
一位妈妈曾说过这样一番话:
“如果要问我,什么样的孩子能最终收获人生的幸福,我想答案一定不是成绩好的,家庭富有的……而是内心富足的孩子。
内心富足的孩子,一定是悦纳自己的,能够发现自己的优势,也能平和地接纳自己的不足;
内心富足的孩子,有充盈的精神世界和健全的人格,能够淡然地看待挫折与失意,对人生充满希望;
内心富足的孩子,懂得爱与被爱,会给予他人爱和关怀,能够保有同理心、懂得承担责任。”
比起那些虚无缥缈的成功,养出一个内心富足的孩子,才是父母毕生所愿。
如果你也养出一个内心富足的孩子,一定要常把这7句话挂在嘴边。
——给孩子接纳感
曾经在医院看到这样一幕:
一位爸爸带着5、6岁的男孩去看牙医,孩子非常害怕,不仅不配合还大哭大闹。
爸爸很是不耐烦,一边拉扯着孩子一边训他:
“我们平常都要上班,周末好不容易抽出时间带你看牙,你还不乐意;
这么大个孩子了,还怕这个,丢不丢人?”
只见小男孩的眼里闪烁着泪花,一脸委屈。
坦桑尼亚的作家夏巴尼在散文《童年》中写道:
“孩子的忧患对成人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但对孩子本身却是了不起的大事呀。”
每个人都渴望被理解、被接纳,孩子也不例外。
所谓“理解”不是对孩子所作所为的理解,而是承认孩子的情绪、感受的合理性。
当孩子被批评时,暖心地说一句:“我理解你,被老师批评了,心里一定很不好受吧?”
当孩子牙疼时,告诉他:“我懂你的恐惧,你可以哭一会儿,但是你不能因为害怕而发脾气,以及忘记我们来的目的。”
无条件地接纳孩子的情绪,让孩子知道自己是被理解的,彼此才会产生情感链接,慢慢走进孩子心里。
——给孩子幸福感
经常听到身边父母吐槽孩子做事拖延、磨蹭:
“半小时能做完的作业拖拉到一两个小时,一辅导作业就上头!”
“一干正事就要上厕所、喝水,分分钟忍不住开启咆哮模式。”
“干啥事都要三催四催,孩子不开心,大人也跟着受累上火。”
其实,“磨蹭”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即便我们催他、唬他、责备他,拉他、扯他,他受了伤、流着汗,每次也只能向前挪动一点点。
有位作家,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她在街上买花,5岁小男孩想用丝带在花束上打个蝴蝶结,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
一旁的阿婆忍不住朝着孩子开骂,可作家却安慰小男孩:“慢慢来,不着急。”
后来她在书里写道:
“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成长本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
养育孩子,父母要慢一点,耐心一点,慢慢地浸润,温柔地渗透。
用耐心喂养长大的孩子,站得更稳,走得更远,懂得坚持,亦知担当。
——给孩子存在感
很多家庭,父母与孩子之间,除了学习,已经无话可聊。
电影《万箭穿心》中,儿子对妈妈说:“从小到大,你除了作业做完了吗、作业做完了吗,你还会不会说点别的?”
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不愿意和父母沟通,距离父母越来越远。
因为他们在父母这里感受不到任何的爱与关心。
贺岭峰的女儿在日本上学时,他每次和女儿通电话,都能足足通上四个小时。
贺岭峰说:“其实真正有用的话,三五分钟就已经说完了。”
剩下的时间,就是聊一聊女儿最近的经历,问问女儿对自己每段经历的看法。
他还会分享曾经自己遇到这些问题时的感受。
父母只有通过和孩子多聊天,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目前的情况,才能知道孩子是否遇到了什么问题,并帮助他去解决。
孩子可以在一次次“闲聊”中,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浓浓的关心和爱护。
这有助于加深与孩子间的情感链接,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
让孩子知道,自己是被爱着的、被在乎的,从而由内而外生出幸福感和富足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