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信任感
曾经看过一个视频。
一个3岁的小男孩练习跳远,但跳了几次都跳不过去。
后来他变得小心翼翼,不敢再往前跳。
这时候,在一旁的爸爸伸出双手,认真地告诉孩子:
“不怕,往前跳吧,爸爸相信你,爸爸会保护你的。”
小男孩听着爸爸的话,犹豫再三,最后鼓足勇气,终于跳了过去。
这就是信任带来的力量。
心理学中有个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意思是说人在不知不觉中会接受身边人的影响和暗示。
对于孩子来说,这个人就是父母。
所以当孩子想要学习新技能时,请告诉他:“我相信你可以做好。”
当孩子面对失败想退却时,请告诉他“我相信你,你一定可以的。”
父母经常对孩子说“我相信你”,会给孩子强大的心理暗示,让孩子产生“我能行”的感觉,从而变得越来越自信,内心强大。
——给孩子成就感
一位网友说,她从小到大听到父母说得最多的话就是:
你是猪吗?
看你那丢人现眼的样,长大能干啥?
你能不能上点心......
被一直这样贬低,她真的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什么都做不好。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有一句名言:
“来自父母打击所造成的伤害效果,不止是当下。它贯穿岁月,像一根针一样,深扎在子女的心头。”
渴望被赞美是人的天性,孩子更是如此。
还记得洪荒少女傅园慧吗?
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她获得了铜牌,当记者问她有没有遗憾时,她却兴高采烈地回答:“我已经很满意了!”
丝毫没有不能夺冠的惋惜,心态特别松弛强大。
后来一次综艺中,傅园慧爆料说,父母最常对她说的三句话就是:
“你是最棒的!”
“你是个天才!”
因为父母的认可和鼓励,傅园慧从小是在爱里长大的,内心特别富足。
正如作家林清玄所说:“不管是什么样的孩子,爱是最 好的教育,而表达爱最 好的方法是欢喜、鼓励与赞赏。”
父母的欣赏和鼓励会带给孩子成就感,从而拥有勇往直前的底气。
——给孩子安全感
《玫瑰的故事》里这样一幕:
有一次,玫瑰3岁的女儿小初不小心把牛奶洒了自己一身。
玫瑰的反应不是责备,而是温柔地说道:“没关系,上次妈妈已经教过你如何清理了,走吧,我们一起去清理一下。”
说完,玫瑰拧开了水龙头,小初则愉快地开始清理身上的污渍。
不少网友感叹,玫瑰这个妈妈,真的把女儿养得很好。
但生活中,不少孩子犯错时,得到的却是父母的责备:
“记得有次和小朋友一起玩,不小心头撞到了墙,后脑勺撞破了,赶来的爸爸不仅没有安慰,反而先责备起我来,真的超级难过……”
“小时候菜掉到地上也要被妈妈狠狠地骂一顿,导致长大后犯一丁点错误,都会紧张得想要吐。”
要知道,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犯错、不断改错,然后完善自己的过程。
当孩子犯错时,与其吼孩子骂孩子、给孩子火上浇油,不如蹲下身抱抱孩子:
“没关系,妈妈能理解你。”
你的一句“没关系”,不是纵容,而是理解、是关怀,会给孩子满满的安全感和爱。
——给孩子归属感
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中,小兔子和大兔子睡前进行了一场特别的辩论,那就是谁爱谁多一点。
小兔子每次都很认真地告诉大兔子:“我好爱你”,但是大兔子每一次的答案都能胜过小兔子。
故事的最后,大兔子说了一句:“我爱你,从这里一直到月亮,再从月亮绕回来。”
多少孩子,都希望听到父母这样发自肺腑的表白。
心理学家杰弗里·伯恩斯坦说:“只有爱是不够的,不表达出来,孩子会感受不到你的爱。”
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爱是需要表达的,说出口的爱更容易被“看见”。
当孩子遇到困难,对他说:“别怕,我们爱你,我们永远在你身后!”
当孩子犯错时,父母要及时说:“我爱你,但是错了就是错了,我们一起改正。”
当孩子成功了,请说:“我爱你,我们为你感到骄傲。”
父母和孩子建立起亲密的联结,让他们感受到源源不断的爱意,正是孩子建立归属感和价值感的核心。
把爱宣之于口,会让孩子的内心更加坚定、温暖,做任何事情都充满自信。
蒙台梭利曾说,我们对儿童所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仅影响他的一生,也决定他的一生。
孩子是自信还是自卑,是勇敢还是懦弱,内心是富足还是匮乏,全在父母日常的言行里。
父母多用鼓励和信赖滋养孩子,才能为孩子搭建一个爱与包容的世界。
愿我们的孩子,都能有拥抱幸福的能力。
哪怕平凡,也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勇敢前行,奔赴山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