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在新闻通气会上透露,2023年发布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所提出的“到2025年优化调整约20%高校学科专业布点”任务,目前已顺利达成。
这一大规模调整并非偶然,而是主动响应国家战略和市场实际需求的重要举措。那么,此次调整有哪些重点?又传递出哪些就业市场的新动向?一起来看详细分析。
哪些专业在增加? 据统计,近五年“双yiliu”高校共增设1068个新专业。其中,工学类占501个,接近总数的一半,明显领先于其他学科,这也与工学作为我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学科门类相符。紧随其后的是理学(131个)和管理学(86个)。 进一步观察可发现,新增数量排名前十的专业中有六个属于工学,再次突显其重要地位。整体上,工科新设专业多集中于技术革新与工程应用等方面,与国家近年来推动的“新工科”发展战略高度契合。(消息来源:央视新闻)
哪些专业在撤销? 有些专业正值热门,也有一些正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数据显示,过去五年中,虽然全国高校本科专业仍有新增,但新增总量呈逐步下降趋势,而撤销专业的数量则持续上升,学科结构“精简优化”趋势显著。 专业调整既涉及高校对师资和资源的整合需要,也反映出部分专业存在内容滞后、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毕业生就业表现欠佳等现实问题。
专业增减背后的就业趋势 “智能”转型显著,跨学科成为主流 从新设专业的高频词来看,“智能”“智慧”“工程”“技术”等占据重要位置,“智能+”转型已形成明确趋势。这一变化既响应国家推动科技自主创新的战略,也符合产业升级对跨领域人才的迫切需求——尤其是在攻克关键技术瓶颈方面。 具体而言,“智能+”已跨越工科范畴,进入更多领域:一方面是“智能+工程”(如智能制造、智能车辆)和“智慧+行业”(如智慧农业、智慧交通),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另一方面,像“智能影像艺术”(艺术学)和“人工智能教育”(教育学)等专业的设立,表明智能化正向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全面渗透。
“健康”与“运动”类专业数量上升 在“智能+”主导的新增专业中,“运动训练”以25个新设点位列第六,成为非工科中的亮点。这一变化主要受到“健康中国”战略和“体教融合”政策的推动,市场对既懂运动训练又具备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显著增长,而以往这类人才主要由体育类院校培养,存在一定缺口。
新专业聚焦未来发展方向 近五年全国高校新设百余个此前未有的专业,这些专业并非随意设置,而是精准对接国家战略与民生需求,是高校支持“新质生产力”建设的具体举措。例如,“碳中和科学与工程”“低空技术与工程”紧扣“双碳目标”和“低空经济”等国家重点领域;“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老年医学与健康”则回应人口结构变化和社会服务需求。尽管这些专业起步较晚,但随着相关产业快速发展,未来就业空间广阔。(消息来源:央视新闻)
“新文科”建设加快推进 在“四新”(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中,新文科虽然启动稍晚,但近年发展迅速。其核心在于“技术赋能人文社科”——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入,传统文科如金融、管理、传媒等,需与数据科学、计算机技术结合,以培养既具人文素养又掌握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诸如“计算金融”“金融科技”“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专业的设立,正是为了弥补传统文科偏理论、轻应用的不足。此类专业的毕业生在金融、互联网、公共管理等领域表现出较强竞争力。(消息来源:央视新闻)
对留学生来说,国内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传递出重要信号。建议大家密切关注国内的行业动向与政策引导,了解新兴产业和人才紧缺领域,尽早确立职业目标,规划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