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缘起:在沙田的绿意里把兴趣升级
香港中文大学把校园安放在新界群山与吐露港之间,山海之间的跑道、泳池、网球场成了天然实验室。运动科学与体育活动理学硕士(MSc in Sports Science and Physical Activity)便诞生于此:一年全日制,课程由教育学院与大学体育中心共同支持,既照顾想深耕研究的学术派,也欢迎想把经验系统化的教练、教师、社工与医护同行。
二、课程地图:三条脉络织成知识网
基础模块——先让大家说同一种“运动语言”
· 体育科学与体育活动研究方法
· 定量与定性数据管理与分析
· 运动生理学:益处、限制与适应
· 运动营养学:健康与表现的双重视角
技术模块——把肌肉、骨骼与心理翻译成可测指标
· 结构生物力学与运动损伤
· 体能评估的进展:理论与实践
· 运动损伤与康复
· 运动学习的理论与应用
社会与行政模块——让运动不止于赛场
· 体育活动中的社会文化议题
· 体育发展与推广
· 赛事赞助与市场推广
· 信息技术在体育场景中的落地
选修空间足够自由:想深挖青少年动机,可以选“运动心理学当代议题”;想计算一条跑道的经济效应,就去“体育行政与管理”课堂里做模拟预算。
三、田野与实验室:课堂可以搬到跑道、岩壁与社区中心
· 校园里的夏鼎基运动场、五十米标准泳池、攀岩墙全部向学生开放预约;
· 研究项目常常与校外机构合作——曾有人在三个月里为退役运动员设计过渡训练方案,也有小组把智能穿戴设备放进长者社区健步计划,用步数与心率变化写报告;
· 期末不总是论文,也可以是一份运动处方、一套社区推广方案,或一段结合动作捕捉技术的教学视频。
四、职业可能:从“教练”到“运动产品经理”的距离
毕业生的去向像一场接力:
· 有人加入球会、协会做表现分析师,把比赛录像拆成每秒二十四格的战术数据;
· 有人进入医疗集团,成为康复中心里的运动顾问;
· 也有人把课程中学到的用户体验研究方法带回体育科技公司,做智能跑步机的内容策划;
· 教育学院本身与香港中小学校网紧密,若想重回校园,只需把“教师专业发展选修”提前排进课表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