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印象里的中文硕士还是“青灯黄卷、校勘训诂”,浸大这门一年制课程可能会刷新画面:上午在九龙塘校园讨论《楚辞》与摇滚歌词的互文,下午走进湾仔街市收集粤语俚语,夜晚再把田野录音剪成一部微型纪录片。文学、语言、文化三条线,被揉进同一座城市的气温和湿度里。
01 课程骨架——文学|语言|文化
文学 不是“从《诗经》到鲁迅”的线性叙事,而是主题式拼贴:
“爱情与电影”把《红楼梦》的“葬花”与王家卫的慢镜并置;
“旅游文学与人文景观”让你带着韩愈的《燕喜亭记》去大屿山徒步,回来用短视频交出一份“今昔对照”。
语言 淡化艰深音韵学,侧重“活的声响”:
走访铜锣湾菲佣市集,记录不同母语者的粤语借词;
到旧区茶餐厅记录“咖啡红茶”七种叫法,再做成可视化方言地图。
文化则像一条任意门:
从“传统思想与现代社会”谈到“时尚与媒体”,课堂常常搬到庙街夜市,观察霓虹灯牌如何重塑城市叙事。
02 作业形式——“项目”代替“试卷”
小组项目:为深水埗一家独立书店策划“文学夜游”,把鲁迅《野草》改编成沉浸式剧本。
个人报告:可选“学术式论文”,也可交“创作+反思”——有人写《香港屋顶草木志》,有人拍《电梯里的粤语消失》纪录片,只要能把文献与现场对话即可。
毕业汇报:曾出现“粤语Rap+皮影戏”的混搭,评审现场掌声多于提问。
03 城市即课室——“步行研究”路线
中西区环线:从中环码头出发,沿半山扶梯读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再上石板街录一段市井叫卖声。
九龙线:在彩虹邨天台朗读《也斯诗选》,再去毗邻的坪石街市记录“菜名里的古汉语”。
离岛线:到大澳棚区,把渔民口述历史剪成播客,对照《粤讴》里的水上人情。
04 一年节奏——“秋季入学→夏季毕业”
上学期:核心课密集,每周两至三门,穿插研究方法训练。
下学期:选修弹性大,可把一半时间花在田野或创意项目。
夏季:完成毕业作品,形式自由——论文、纪录片、播客、展览皆可;有人把毕业论文做成“可行走的香港文学地图”网站。
05 毕业去向——“写、教、播、策”四条路
写:进入出版社、杂志、新媒体,做编辑或原创作者。
教:在香港中小学、国际学校任中文或文化科教师。
播:运营文化类播客、视频频道,把田野素材转成大众内容。
策:加入博物馆、画廊、艺术节,策划文学漫步、城市导赏。
在浸大,中国古典不是博物馆里的瓷器,而是可以拿在手里把玩的“活材料”。你可以用《楚辞》写歌词,用方言做播客,用夜市霓虹拼出一幅新的《清明上河图》。如果你愿意让文学走出书斋,让语言贴近市井,让文化成为可触摸的日常,这门一年制的城市漫游课,正在等你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