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轮廓:把“中国”与“全球”放在同一张幻灯片
MCGG 由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NCPA)主持,前身是 2005 年设立的 Contemporary China 项目,2019 年更名,意在把“中国研究”从区域叙事推向治理叙事。课程全英文授课,每年 1 月与 7 月两次入学,全日制最短 2 学期、最长 2 年,修满 30 学分即可毕业。框架并不复杂:两门核心课+八门选修(或六门选修+论文),但选修池子横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学生可以把学分拆成“微观中国”与“宏观治理”两条线,也可以混剪成一条“问题导向”的自定义轨道。
二、选修拼图:
选修课池子不大,却足够杂糅:
想补经济,可以选“China’s Fiscal Federalism”,把分税制、营改增、转移支付拆成 Excel 模型;
想补政治,可以选“Local Governance and Grassroots Democracy”,去社区发展理事会(CDC)做半日志愿者,再把观察笔记写进期中报告;
想补文化,可以选“Media, Culture and Soft Power”,把抖音出海、网文翻译、李子柒的跨文化评论放进内容分析框架;
想补法律,可以选“Chinese Law and International Business”,用一项仲裁案例串起合同法、外商投资法与纽约公约的冲突管理。
最热门的选修当属“Field Study Trip”,一周时间,项目带你去深圳或杭州,与腾讯、阿里、吉利、大疆的公共事务部座谈,再和广东省发改委、浙江省商务厅的处长对谈。白天跑企业,晚上回到酒店,教授会甩出一篇当天刚出炉的财新深度稿,让大家对照“官方说法”“企业说法”“媒体说法”三份文本,写一份 500 字的“framing analysis”。那种“白天看厂房,晚上改稿子”的节奏,常被同学笑称为“特种兵式田野”。
三、同学画像:
MCGG 没有“标准申请人”:
有本科刚毕业的国际关系“小鲜肉”,也有在珠三角做外贸十年的“大叔”;
有来自非洲肯尼亚、想研究中非产业园的“姐姐”,也有从英国 BBC 跳过来、想做中国纪录片的女记者;
有深圳街道办的外事科员,也有给跨国公司做政府关系的“说客”。
课堂讨论因此常常像“联合国茶话会”。讲到“一带一路”时,肯尼亚同学会拿蒙内铁路的乘客数据;东南亚同学会补上一段雅万高铁的征地纠纷;欧洲同学则把欧盟“全球门户”计划的投资清单甩出来,对比融资成本。同一份阅读材料,被不同经验拆解成多声部叙事,再重新拼贴成新的问题意识——这种“交叉验证”的过程,往往比教授的单向输出更烧脑,也更容易长出长期人脉。
四、毕业出口
项目没有“包分配”,但每年会办两场招聘会:一场面向新加坡本地机构——贸易与工业部、外交部、裕廊集团、星展银行;一场面向跨国企业亚太总部——亚马逊 AWS、淡马锡、罗兰贝格、华为国际。简历池提前两周收上去,HR 会按关键词做初筛,现场 15 分钟“速配”。
若不想立刻就业,项目也给你“缓一缓”的选项:学分可以衔接 NTU 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RSIS)的博士课程,或申请与早稻田大学、延世大学合作的“双学位”轨道,再读一年,拿两校学位。也有人把 MCGG 当“中转站”,毕业后再去牛津、LSE、哥大继续读 MPA 或国际事务。短短一年,它并不足以让你成为“中国通”,却足以让你认清:所谓“全球治理”,其实就是无数微观选择的叠加效应——而你,也可以成为其中一枚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