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印象里的“艺术硕士”仍是静谧画室与模特写生,香港浸会大学的视觉艺术文学硕士(MA in Visual Arts)可能会刷新画面——这里的工作室连通街市,画廊对着海港,课程表上既有油画技法,也有“艺术与公众”“视觉艺术理论与社会批评”。一年全日制或两年兼读制,学生可在“工作室与媒体艺术”和“工艺与设计”两条路径之间自由切换,把个人创作写进城市叙事。
01 课程骨架——两条跑道,一种跨界
工作室与媒体艺术(SMA)强调“媒材实验”:从传统版画、油画到互动装置、影像叙事,学生常被带到旺角街头采集霓虹信号,再回实验室写成 LED 互动诗。
工艺与设计(CD)*侧重“功能与手作”:陶瓷、金属、木工、纺织品均可成为创作载体,作业可能是“为长者设计的轻量化茶具”,也可能是“用废纸浆 3D 打印的社区座椅”。
无论哪条路,都需修读共同核心:视觉艺术研究方法、艺术理论与批评、艺术与公众诠释——让技术、观念与社会场景发生化学反应。
02 学习节奏——三段式推进
一学期:核心课密集,每周两至三天在校,其余时间开放工作室,24 小时门卡,深夜模型房常有切割声。
二学期:选修模块,可跨路径选课,也可到传理学院、商学院旁听“品牌叙事”或“社会创新”课程,为毕业项目寻找交叉点。
三学期:毕业创作与公众展示,作品形式不限:画展、装置、行为艺术、社区工作坊均可,需在公共空间完成一次“公众对话”。
03 城市即校园——公众参与现场
湾仔码头:学生把旧木箱改造成“漂流画廊”,让路人写下城市记忆,再送回海面。
深水埗天台:利用废弃布料搭建临时“云美术馆”,邀请街坊上来观赏并参与编织。
虚拟空间:用 AR 技术在中环街头“放置”数字雕塑,观众手机扫码即可观看作品与历史建筑的对话。
04 教师与资源——多元文化工作坊
视觉艺术学院(AVA)成立于 2005 年,教师背景横跨纯艺术、设计、人类学、材料科学,工作室配备陶瓷窑、金属锻造、激光切割、3D 打印、丝网印刷、暗房、多媒体剪辑室,学生可自由借用。学院与荷兰皇家艺术学院、英国中央圣马丁、日本京都市立艺术大学等院校保持交换计划,每年组织学生赴海外参加艺术家驻留或展览。
05 作业与评估——项目制为主
小组项目:为 NGO 设计“流浪者地图”,用视觉语言呈现城市边缘群体的移动轨迹。
个人毕业创作:可选择“展览+论文”或“纯创作报告”两种形式,前者需在公共画廊举办个展并提交创作札记,后者则以文字详细记录研究过程与观念演变。
评估侧重过程:草图、模型、田野笔记、公众反馈均计入成绩,鼓励“试错”与“迭代”。
06 毕业去向——创意产业链的多个接口
艺术家与设计师:进入画廊、设计工作室、文创品牌,或成为自由创作者。
社区艺术策划者:在非营利机构、博物馆教育部门负责公众项目,把艺术带入学校和长者中心。
品牌视觉顾问:为商业机构提供视觉叙事、IP 形象、空间体验设计。
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或赴海外参加艺术家驻留项目。
在浸大,艺术不是孤岛,而是与城市脉搏相连的“社会剧场”。你可以把陶瓷窑搬进旧区菜市场,也可以用 AR 让唐诗在维多利亚港上空浮现。只要愿意让创作走出白盒子,这里会给你一座城当作画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