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学一向以敏捷的学科迭代著称。2026 年秋季,一座全新的硕士“实验室”即将在清水湾畔敞开大门——材料工程理学硕士(MSc in Materials Engineering)。它并不急于用夺目的标签自我定义,而是把更多笔墨放在“跨界”与“可用”之上:让 AI 算法与软物质对话,让纳米结构在产业现场落地,让每位学生在三十学分的旅程中,亲手把“材料”变成“产品”。
课程肌理:把“基础”拆成拼图,再拼出多面体
项目总共 30 学分,15 分为核心,其余留给兴趣与职业场景自由生长。核心课被切成三条线索:
结构线索——《热力学与相图》《材料合成与表征》把晶体、缺陷、界面拆成可量化的参数,让学生习惯在显微镜与数据表之间来回切换。
功能线索——《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多功能材料与器件》讨论尺度缩小后涌现的电、光、磁新玩法,作业常常要求“用一张 A4 纸解释一条量子限域效应”。
智能线索——《软物质》《人工智能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让算法走进实验室:用 Python 调一段分子动力学,或用图神经网络预测相变温度,结课时往往带着一行可运行的代码离开。
选修池子更加“散装”:想做电池,可以钻进《电化学能源技术》;对医药感兴趣,《生物材料工程》提供从细胞黏附到植入体失效的案例库;想创业,还有《材料技术创业》,把专利检索、监管路径、原型迭代写成一页商业画布。最特别的是“独立项目”与“综合设计项目”,学生可以拉着教授、企业导师、甚至校内孵化器一起,把课堂公式写成一份可拆解的技术包。
师资与设备:让“研究”成为随时可插入的插件
港科大在先进材料方向有多年积累,校内跨学科平台散落着亚毫米级 3D 打印机、球差校正透射电镜、原位 X 射线散射系统。课程并不把“进组做科研”设为硬性门槛,但把实验室当成随时可预约的“共享厨房”:想做原位拉伸,提前一周在线登记;想把纳米纤维做成柔性传感,直接走进微纳系统制造中心借用旋涂仪。教授们的办公室分散在科学楼、工程楼、纳米科技研究所,学生常被鼓励“带着数据敲门”,五分钟就能敲定一次 impromptu meeting。
行业接口:把“毕业”当成一次技术转移
香港本地有密集的电子、金属、塑料与建筑网络,大湾区另一侧则布满新能源与半导体生产线。项目与数家原厂、孵化机构保持“松散耦合”:学生可以选修企业赞助的 capstone,把客户给的失效样品带回学校电镜室;也能把课堂作业包装成初创计划,申请校内 LEAN 启动基金。过去两年,相邻实验室的师兄师姐把高熵合金涂层带进深圳刀具厂,也把柔性钙钛矿电池做成可卷曲的台灯原型。新材料硕士并不承诺“包就业”,却提供了随时可验证的“技术-场景”对照组。
2025 年 9 月,首轮申请通道即将开放。在香港科技大学的新材料实验室,这段旅程只需要一年,却足够把“材料”从名词写成动词——让它在指尖、在产线、在未来,持续被重新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