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庭最大的悲哀,是你用心良苦,孩子却难以快乐(深度好文)
前几天,刷到一个视频,很扎心。
波士顿大师的音乐课上,一个中国小姑娘小提琴拉得非常出色。
但大师听完后,却满脸疑惑。
因为在女孩脸上,他完全看不到半点笑容。大师转身询问女孩妈妈:“她漂亮吗?”
妈妈说:“不漂亮。”
“那她拉得好吗?”
妈妈说:“也不好。”
大师终于忍无可忍,对着妈妈说:“很严肃地告诉你,你的工作是让她快乐!她是那么秀,配得上任何一种赞美!”
然而,听到大师如此夸赞,小姑娘仍旧不开心。
瘦小的她站在一边,小心翼翼地看向妈妈。
或许那一刻,她最想听的就是妈妈说“你很棒”,最想要的就是妈妈的一个拥抱。
只可惜,都没有。
视频评论区的留言,更扎心。
“回家后妈妈肯定说,以后拉小提琴得笑,听见没!”
“太窒息了,妈妈肯定要说这一切都是为你好!”咱们先别急着谴责这位妈妈,先看看她是什么样子。
首先,她满脸疲惫,想必带着女儿去国外参赛也很累吧。
另外,她衣着朴素,想必平常为了女儿也是省吃俭用吧。
视频里的女儿让人难过,这位妈妈又何尝不让人心疼。
这一幕,似乎是千万个家庭的缩影。
父母倾尽全力,孩子却开心不起来。
家长越是用心良苦孩子越是难以快乐
李玫瑾老师曾说:
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阳光和智力二者相比,阳光比智力更重要。
说实话,咱们做家长的,谁不懂这个道理,谁不希望养出快乐的小孩?
可如今功利主义横行,教育内卷的环境下,又有谁敢真正去奉行“快乐教育”。
我同事小娟,每次见到她,都顶着个黑眼圈,无精打采的。
自从儿子读初中后,她每天五点起床给孩子做营养餐,晚上十点仍要陪孩子写作业。
周末两天,还要带着孩子去辅导班,或是参加课外活动。
她本以为这样就能把孩子送进重点高中,可结果呢?
孩子中考失利,还有了抑郁倾向,这一切都令她很崩溃。
前几天,我去看望她,还没进门,就听见小娟的呵斥声:
“别人的孩子都好好的,你凭什么抑郁呢?”
“为了你起早贪黑,考不好,对得起我嘛?”
说着说着,小娟放声哭了起来。
紧接着,“哐啷”一声巨响,孩子好像砸碎了什么。
随后,他猛地一开门,直接忽视我,头也不回地走了。
我尴尬地站在门口,不知道是先安慰小娟好,还是先拉住小伙子。
那天,我和小娟说了好一会话,就想让她明白,痛苦的不止她一个人。
你以为如此牺牲,孩子就高兴吗?愧疚感和压力,难道不是一种煎熬?
咱们一厢情愿地付出,也得看孩子想要什么。
咱们为了他将来考虑,也不能牺牲他的现在。
我记得美国作家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中写过一句话:
父母在孩子心里种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种子,它们会随孩子一同成长。
而现在呢,孩子想起我们,就是一句句地催促、指责、抱怨。
即便这都是为孩子好,但他们不开心也是事实。
孩子压抑久了再恢复能量就来不及了
(深度好文)
前几天,刷到一个视频,很扎心。
波士顿大师的音乐课上,一个中国小姑娘小提琴拉得非常出色。
但大师听完后,却满脸疑惑。
因为在女孩脸上,他完全看不到半点笑容。大师转身询问女孩妈妈:“她漂亮吗?”
妈妈说:“不漂亮。”
“那她拉得好吗?”
妈妈说:“也不好。”
大师终于忍无可忍,对着妈妈说:“很严肃地告诉你,你的工作是让她快乐!她是那么秀,配得上任何一种赞美!”
然而,听到大师如此夸赞,小姑娘仍旧不开心。
瘦小的她站在一边,小心翼翼地看向妈妈。
或许那一刻,她最想听的就是妈妈说“你很棒”,最想要的就是妈妈的一个拥抱。
只可惜,都没有。
视频评论区的留言,更扎心。
“回家后妈妈肯定说,以后拉小提琴得笑,听见没!”
“太窒息了,妈妈肯定要说这一切都是为你好!”咱们先别急着谴责这位妈妈,先看看她是什么样子。
首先,她满脸疲惫,想必带着女儿去国外参赛也很累吧。
另外,她衣着朴素,想必平常为了女儿也是省吃俭用吧。
视频里的女儿让人难过,这位妈妈又何尝不让人心疼。
这一幕,似乎是千万个家庭的缩影。
父母倾尽全力,孩子却开心不起来。
家长越是用心良苦孩子越是难以快乐
李玫瑾老师曾说:
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阳光和智力二者相比,阳光比智力更重要。
说实话,咱们做家长的,谁不懂这个道理,谁不希望养出快乐的小孩?
可如今功利主义横行,教育内卷的环境下,又有谁敢真正去奉行“快乐教育”。
我同事小娟,每次见到她,都顶着个黑眼圈,无精打采的。
自从儿子读初中后,她每天五点起床给孩子做营养餐,晚上十点仍要陪孩子写作业。
周末两天,还要带着孩子去辅导班,或是参加课外活动。
她本以为这样就能把孩子送进重点高中,可结果呢?
孩子中考失利,还有了抑郁倾向,这一切都令她很崩溃。
前几天,我去看望她,还没进门,就听见小娟的呵斥声:
“别人的孩子都好好的,你凭什么抑郁呢?”
“为了你起早贪黑,考不好,对得起我嘛?”
说着说着,小娟放声哭了起来。
紧接着,“哐啷”一声巨响,孩子好像砸碎了什么。
随后,他猛地一开门,直接忽视我,头也不回地走了。
我尴尬地站在门口,不知道是先安慰小娟好,还是先拉住小伙子。
那天,我和小娟说了好一会话,就想让她明白,痛苦的不止她一个人。
你以为如此牺牲,孩子就高兴吗?愧疚感和压力,难道不是一种煎熬?
咱们一厢情愿地付出,也得看孩子想要什么。
咱们为了他将来考虑,也不能牺牲他的现在。
我记得美国作家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中写过一句话:
父母在孩子心里种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种子,它们会随孩子一同成长。
而现在呢,孩子想起我们,就是一句句地催促、指责、抱怨。
即便这都是为孩子好,但他们不开心也是事实。
孩子压抑久了再恢复能量就来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