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孩子的情绪
父母都希望孩子积极乐观、阳光开朗且幸福快乐。
所以,当孩子有不好的情绪时,家长就想尽快帮助他们“翻篇”,让他们快点开心起来;结果,却在无意中忽视或否定了他们的真实感受。
当孩子抱怨作业太难时,父母安慰说:“怎么会难?我觉得很简单,你认真点就可以了。”
当孩子撞到桌角大哭时,安抚道:“只是轻轻碰了一下,哪里会痛?”
当孩子因玩具被抢而伤心时,父母劝说:“就是一个小玩具,有什么值得难过的?”
父母的初衷是好的,希望孩子坚强、勇敢、快乐。
但这样的回应却忽视了孩子内在的情感和感受,表明上看似安慰,实则却在对孩子说:“你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你的感觉不对”。
不被理解,尤其是不被最亲近的父母理解,这无疑是痛苦的。
这个时候,孩子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父母不懂我,不会站在我的角度考虑,完全忽视我的感觉,他们根本不爱我。
其实,孩子最需要的不是所谓的解决办法,而是被理解和接纳。
当孩子有情绪时,父母只需简单地回应:
“嗯,我明白这种感受。”
“这些题的确很难,要做下来真不容易。”
“每天都有这么多功课,这很需要勇气。”
“你最喜欢的玩具被拿走了,一定很难过。”
这种简单的回应,却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情绪是被重视的,自己是被尊重的。
孩子会明白,无论他们的感受如何,父母都不会因为这些情绪而害怕或受到威胁,父母仍会无条件地爱自己。
真正的爱,就是让孩子知道,你的喜怒哀乐,我都愿意倾听和陪伴,并且我能够理解和接纳。接纳孩子原本的样子
每个父母都对孩子怀有美好的期待,希望他们勇敢、自信、秀,在人群中闪闪发光。
然而,孩子不是一张可以由父母随意描绘的白纸,他们有与生俱来的性格特质。
真正爱孩子,不是试图把他们改变为父母心中的“完美小孩”,而是理解并接纳他们原本的样子。
但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陷入这样的误区:
认为外向比内向好,强迫安静的孩子变得活泼。
用“别人家孩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孩子。
把孩子的性格特点当作需要改正的“问题”。
我的大儿子就是属于内向安静胆小谨慎的性格,他不敢轻易迈出步伐,也不擅长表达和展现自己。
我曾为此苦恼过,希望他能变得活泼开朗,不要这么敏感,可以更加勇敢,像个“小男子汉”。
后来我才渐渐意识到,内向胆小并非缺点,那只是他独特的思考方式;他习惯仔细观察,且深思熟虑之后再采取行动。
这只是他的性格特点和处事方式,父母需要理解并接纳,而不是试图将孩子塑造成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模样。
如果一味地批评孩子“为什么你这么懦弱,为什么不能像别人一样勇敢自信”。
孩子也会受到这种负面评价的影响,对自己的性格产生质疑,慢慢不喜欢自己。
每个人探索世界的方式不一样,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意味着尊重他们的性格,接纳他们原本的样子。
当我们接纳孩子真实的样子时,他们才能建立起最珍贵的自信,“这就是我,这样的我也很好”。
养了三个孩子,我越来越体会到每个孩子都是一无二的存在。
即便是在相同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亲兄妹也会拥有截然不同的性格、兴趣和天赋。
所以不要按着自己的想法去定义孩子,总是希望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期望去成长。
完全地接纳孩子与生俱来的样子,他们不用努力成为任何人,只要自信地做他自己即可。
真正的爱,是让孩子从我们的一举一动中确信:无论你是什么样子,都值得被珍视。
所以,父母们啊,不要为孩子的人生预设剧本,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去探索和实践,让他们自由地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父母的爱,应该为他们助力,成为他们飞得越来越高的翅膀,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