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逻辑:以法律身份(公民身份或绿卡)为唯yi标准,与就读地点无关。非美国公民且无绿卡者,无论在美国高中就读还是海外留学,均被视为国际生。
典型院校:
- 麻省理工学院(MIT):
- 官网明确表示,持有美国公民身份或永久居留权(绿卡)的学生不属于国际生,无论其高中是否在美就读。
- 无身份者需与全球申请者竞争,国际生录取率极低(如2026届整体录取率3.96%,国际学生录取率仅1.4%)。
- 斯坦福大学:
- 将非公民/绿卡持有者直接划入国际生池子,需按国际生提交托福成绩。
- 国际生申请Need-Based奖学金可能影响录取结果。
-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 判定国际生的标准基于国籍,无论就读于哪所学校。
- 非公民/绿卡持有者需按国际生标准申请,且申请奖学金可能影响录取。
- 埃默里大学:
- 如果不是美国公民或永久居民,就被视为国际生。
- 国际生包括持有FI、F2、J1、J2或G系列签证的学生,以及其他符合条件的非公民类别的学生。
- 加州公立大学系统(如UCLA、UCB等):
- 需F-1签证者即为国际生,审核时参考课程背景而非国籍。
- 国际生在申请时需满足特定的语言成绩要求(如托福100分以上)。
按高中所在地界定国际生:美高学生的隐形福利
核心逻辑:以高中所在国家划分申请池,美国高中学生自动归入本土池,与国籍或绿卡无关。
典型院校:
- 哈佛大学:
- 自2018年起调整政策,规定高中阶段最后几年在美国就读的学生可能被视为“本地生”。
- 居住在海外的美国公民可能被视为国际生。
- 康奈尔大学:
- 审核本科入学申请时按学生当前就读高中所在国家分组。
- 美高学生可避开国际生配额限制,提高录取机会(如工程学院对美高学生的录取率约为9%,而国际生仅为3%)。
- 哥伦比亚大学:
- 将持有美国护照但在海外读高中的学生归为国际生,要求申请人提交托福105分以上成绩。
- 芝加哥大学:
- 美高就读满2年可豁免语言成绩。
- 申请时与本土生共享奖学金池(如Merit Scholarship)。
不区分身份:个别藤校的模糊政策
核心逻辑:官方声称“所有申请者统一审核”,在申请过程和经济援助上都没有任何区别。
典型院校:
- 普林斯顿大学:
- 对所有申请者采用相同的审查方式,无论国籍或居住国如何。
- 实行Need-Blind经济援助政策,即经济援助申请不影响录取结果。
- 耶鲁大学:
- 对所有申请者提供Need-Blind助学金政策,申请不影响录取。
- 但国际生竞争仍极为激烈,大陆生录取率约为1%,低于4.6%的总体录取率。
- 圣母大学:
- 对于是否本国学生的限定最为严格。
- 美国公民或绿卡持有者居住在国外,将被算作国际生;住在美国的非美国公民,也被算作国际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