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朋友圈被“哈耶普斯麻”放榜刷屏,当申请季进入难度更高的新阶段,当“爬藤爬成藤校边缘人”的段子开始流传,许多家庭难免焦虑:名校真正看重的,到底是什么?
答案,或许隐藏在一个出人意料的地方——一块榴莲披萨。
在本期“学长学姐说”中,我们聚焦从小在洛杉矶长大、在中国拥有十多年留学咨询经验,同时擅长帮助学生发掘自身特点的总部外籍顾问Jaw。他曾指导学生斩获包括S5在内的多所知名大学录取,致力于通过多角度的思维训练,引导学生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申请路径。
他的故事:一块榴莲披萨带来的文化冲击
首次踏上北京土地,我的震撼来自榴莲披萨,而非雾霾或车流。当我把N95口罩和美国女童子军饼干塞进行李箱时,以为对中国已经有足够了解。但当我乘坐高铁、在街角发现拒收现金的便利店时,我意识到自己低估了这里的变化。同样令人意外的,是学生的表现:他们在早餐前能推导微积分,却难以将自身特质与成长故事结合起来,这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教育背后的逻辑。
我尝试将自己跨越中美教育体系的经验,转化为更具针对性的申请策略,让学生能够展示潜力,同时符合不同文化的理解标准。
教育体系背后的“潜台词”
有一次,我旁听了一节托福阅读课。老师在学生未读完文章前就开始讲题,我当时感到难以理解。然而,后来我意识到,这并非所谓的“抄捷径”,而是中式教育在培养系统识别和应试能力方面的一种方法。目标不仅是理解文本,而是建立一种结构化解题策略,并通过反复训练建立坚韧性与稳定性。
反观美国高中,老师更鼓励提出问题和表达不同看法。例如,我曾因大胆中断老师的讲解提出新思路而受到鼓励,也因将三角函数改编成说唱而获得表扬。在这里,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被认为是基本能力的一部分。
小时候,我母亲坚持“先记忆,再理解”的教学方法。当我不理解文言文为何重要时,她总是说:“长大就懂了。”这种方式强调的是基础打牢后的理解。而到了美国课堂,“为什么”变成了学习的起点。
这让我逐渐体会到,两种教育方式并非互相排斥,而是可以相互补充。能在不同思维方式之间切换,才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核心能力。
例如,我指导过的一位北京学生,在牛津面试中先用结构严谨的方法解析问题,随后以风趣的方式讲述技术可能带来的未来突破,令人印象深刻。
文化融合力不是课堂知识
理解跨文化的差异并能自如适应,并非通过短期课程就能实现,而是源于持续的亲身体验和深入训练。例如,看懂星巴克在中国以青花瓷杯推出抹茶拿铁的营销策略背后,不只是形式的变化,而是文化意义的结合。又如在科学竞赛答辩中,如何在尊重中提出不同见解,这都需要练习和引导。
提前规划,更快适应
青少年大脑具备极强的适应能力,常被忽视。一些家庭深知这一点,例如一位家长安排孩子先接受中国小学教育,培养稳定性和基础能力;再在青春期前转入美国初中,激发主动思考;最后选择国内国际学校,以保持学术系统性,又避免标准化考试压力。
双文化路径下的引导者角色
多数学生处于单一教学模式下,较少有机会跳出固定思维。我尝试将美国申请的理念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保持逻辑性同时,也能表达个性。
我始终认为,真正有效的学习往往来自亲身实践与挑战。例如在写邮件联系招生官时,尝试使用更直接的表达方式,或在面对多重兴趣时,不压制跨学科的探索,而是鼓励学生坚持“组合拳”思维。曾有一位学生坚持探索生物和经济,最终获得宾大双学位项目录取,正因其整合能力和独立视角脱颖而出。
我的工作并不仅仅是帮助申请大学,更重要的是赋予学生在多元文化中找到自我表达方式的能力。
融合视角中的未来
未来的年轻一代将在中西教育之间成长。他们可能在一边背诵《论语》,一边尝试Python编程;既能追求细节的严谨,也能用实验和探索找到创新突破点。
教育的目的,不是比较哪种模式更好,而是让学生能在多种思维方式中自由切换,像掌握双系统操作逻辑那样灵活应对各种挑战。这种能力,是面对不确定世界时具价值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