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5日,湖北省就业促进和劳动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才聚荆楚 共建支点”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人才就业创业若干措施》。文件明确,全省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在招录“应届高校毕业生”时,应将范围扩大至毕业当年及离校2年内的高校毕业生,并不以是否有工作经历、缴纳社保、签订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作为限制条件。
数据来源: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将应届生身份的认定标准从“毕业当年”延长至“离校2年内”,并放宽与社保、劳动合同相关的限制,有助于缓解当前就业市场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在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加、青年群体就业压力较大的背景下,这一政策有助于建立更具包容性的就业环境,同时也反映出对毕业生职业发展周期的更多理解与尊重。
还有哪些地区放宽了应届生身份认定?
为了更好地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多个地区逐步对“应届生”身份的限定条件进行调整。此前,山东、广西、贵州、湖南等地已发布政策,明确在省内招聘中,不再以是否缴纳社保或已有工作经历为应届身份认定的条件,毕业生仍可以应届身份参与应聘。
近年来,也有不少教育界和劳动领域的研究者呼吁,应逐步弱化应届生身份标签,为所有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加公平的就业机会。
-
全国政协委员 胡卫:建议短期内延长高校毕业生择业期,长期则可考虑逐步取消对“应届”身份的政策依赖,推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在招聘中调整对应届生的要求。
-
全国人大代表 吕建:建议优化应届生身份认定标准,无论是否签订劳动合同或缴纳社保,只要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毕业,都可享受相应政策支持。
-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熊丙奇:不应过度强调“应届”标签,而应关注青年整体就业问题,鼓励依据能力选人,不以毕业时间划线。
-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储朝晖:强调当下就业形势下,应届生和往届生面临的挑战类似,分类设限可能会带来不公平,关键应聚焦“是否能就业”。
“应届生身份”的现实影响
每年毕业季,“珍惜应届生身份”成为常见话题。这一身份在求职、考试中常常被认为具有一定优势。以公务员考试为例,很多岗位面向应届毕业生设有专项名额。2024年国考计划招录约3.96万人,其中超2.6万个岗位面向应届毕业生。
除公务员招聘外,很多单位在校招阶段也更倾向于招聘尚未正式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在国有企业招聘中,高校毕业生常为主要招聘对象。
据国务院国资委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国企招录高校毕业生超过76万人,同比增长23.4%;其中中央企业招录人数为36.8万人,同比增长23.9%。2024年7月,人社部就业促进司相关负责人在发布会上表示,鼓励国企继续扩大高校毕业生招聘规模,并延续相关支持政策。
例如,河南、四川等地出台的相关政策也提出,2024年国有企业高校毕业生招收人数原则上不低于上一年度水平,以增强市场信心和岗位供给。
数据来源: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此外,许多企业的校园招聘专门面向应届毕业生,在就业流程、简历筛选、笔试面试安排等方面提供专属通道。与社会招聘相比,校园招聘通常竞争形式不同、流程更为集中,也为初次求职者提供了较为明确的路径。
一些城市在户籍政策上也对毕业生提供便利。如在上海,符合相关条件的博士、硕士、本科毕业生可直接办理落户手续,体现出城市对于高校毕业生人才的引进意愿。
从“身份门槛”到“发展通道”
“应届生”身份既有支持作用,也可能造成一定局限。
目前,许多高校毕业生对首次就业选择较为谨慎,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缴纳社保后将不再视为应届生”的实际影响。一旦失去应届生身份,将错过部分单位的招聘窗口。
例如,有考生为保留资格选择暂不就业、集中备考;也有人选择“隐性就业”,不签合同不缴社保;部分往届生通过升学“重新获得”应届生身份。
据智联招聘2024年《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应届生“慢就业”比例为19.1%。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相关调查则指出,超过七成受访学生表示身边有同学主动延迟毕业,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为了保留应届生资格。
在社交平台“小红书”上,“应届生交了社保还是应届生吗”相关讨论已超过17万条。现实中不少人将应届身份视作“考试入场券”,甚至暂停就业计划,以获取某类岗位报考资格,这也反映出制度设计对青年人职业规划产生了显著影响。
本质上,“应届生”身份本应是为尚未就业、处于择业期的高校毕业生提供缓冲机制。然而,如果这种身份界定过于严格,反而可能加重部分毕业生的焦虑,形成新型不平衡。
结语:更灵活的制度,更多元的发展路径
多地正在推动对“应届生”身份认定的放宽,是在尝试打破就业路径上的隐性门槛。为高校毕业生留出更宽松的探索空间,有利于减轻就业压力,也有助于鼓励其在学习、实践、就业选择之间做出更理性安排。
对于广大毕业生而言,不再需要过于纠结“身份是否还在”,而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出更合适的职业规划。在提升就业支持政策的同时,也需要优化相关制度设计,让就业规则更清晰透明,为青年人打开更多可能性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