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留学政治风波导致非常多的学生和家长焦虑,自媒体账号也不断夸大事件,制造焦虑引流。更有甚者出现所谓美国留学停止、美国留学拒绝中国学生的标题,今天帮大家整理一下事件的来龙去脉以便了解。
冲突导火索(2023年10月)
- 巴以冲突引发校园抗议:哈马斯与以色列爆发新一轮冲突后,哈佛大学等高校出现支持巴勒斯坦的学生抗议活动,部分言论被政府认定为“反犹主义”。
- 国会施压:共和党主导的国会委员会对哈佛等名校展开调查,指责校方“纵容反犹主义”。特朗普公开抨击哈佛成为“反美反以情绪的温床”。
政府升级施压(2024年初-2025年4月)
-
组建审查机构
- 2024年2月,美国政府成立“反犹主义联合工作组”,将哈佛等60所高校列入审查名单。
- 2025年3月,威胁审查哈佛约90亿美元联邦拨款。
-
提出整改要求
- 关闭DEI项目:要求终止多元化、公平与包容(DEI)计划,认为其导致“逆向歧视”。
- 改革招生政策:禁止基于种族/国籍的招生倾斜,限制录取“敌视美国价值观”的国际学生。
- 改组治理结构:削弱师生在校务决策中的权力,增设联邦指派的“学术监察员”。
- 提交抗议记录:要求提供国际学生参与“非法抗议”的详细档案。
-
经济制裁启动
- 2025年4月14日,哈佛拒绝整改后,政府冻结其22亿美元联邦拨款及6000万美元合同款项。
- 威胁取消哈佛免税资格,拟对其按“政治实体”征税。
哈佛反击与法律对抗(2025年4月-5月)
- 提起诉讼:
- 4月21日,哈佛起诉美国政府,指控其通过财政胁迫干预学术自由,违反宪法修正案。
- 校长艾伦·加伯声明:哈佛“不在两党间站队”,但政府要求侵犯机构自治权。
- 升级制裁与国际生禁令:
- 5月13日,政府追加冻结4.5亿美元拨款2。
- 5月22日,国土安全部撤销哈佛SEVP认证:禁止招收国际学生,要求现有6800名国际生(占全校27%)限期转学或离境。
- 法院紧急干预:
- 5月23日,马萨诸塞州联邦法院发布临时限制令,暂停执行禁令,裁定政府行动可能造成“不可逆损害。
-
国际学生为何“敢参与”?关键差异
-
法律差异:
- 在美国,宪法修正案保护言论自由,且外国人也享有一定抗议权利(例如举牌、喊口号),除非涉及暴力或恐怖主义煽动。
- 但在中国,法律明确禁止外国人参与政治活动。
-
校园文化:
- 美国高校历来有激进抗议传统(越战、种族平权等),学生认为“批评政府”是天赋人权。
- 但误区在于:国际学生忽略了自己身份的特殊性——签证是政府给的,政治抗议可能被认定为“滥用签证目的”。
对中国学生的影响:短期波动,长期可控
- 签证暂停是“连带伤害”:政府打击的是所有国际学生(尤其中东裔),中国学生属于“被波及群体”。
- 核心目标不在中国:只要不公开高调参与敏感抗议,正常学业无碍。至于近期积极撤销中国学生签证事宜,STEM专业签证审查本就严格,并非由此事新增,对于涉及敏感领域的审查一如既往的严格,但是主要针对对象是和政府相关联人群。
- 关键提示:谨慎对待社交平台发言,避免转发/点赞涉巴以冲突的极端内容(可能被算法标记)。
-
给家长的行动建议
-
短期应对
- 保持观望,谨慎对待自媒体账号无证据发言,以官方通告为准,以官方实质措施为准。
-
提醒学生避免参与政治集会,课堂讨论保持学术中立立场。
-
长期规划
-
分散风险:可考虑同步申请英国、加拿大或新加坡等替代留学目的地。
-
-
信息甄别
-
警惕自媒体夸大报道:目前无中国学生因政治原因被遣返案例。
-
官方渠道查证:美国国务院官网(travel.state.gov)定期更新签证政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