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因为日本米荒,把日本农业协会(JA)再次展示在民众面前,特别是当农协会长山野彻公然宣称“5公斤米4000日元不贵”时,更是引起来轩然大波。
那么日本农协到底是个什么组织呢?
农协农协,农业农民的协会。
日本农协确实是农业生产的大管家,指导社员每年种什么,选品种,怎么种。到了收获的季节,农协又对农产品进行统一收购、加工、分拣、包装、销售。
日本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绝大部分由农协提供,大米和小麦占95%,水果占80%,家禽占80%,畜产品占51%。
如果将日本农协比作一家公司,那么农民就是在农田里干活的基层员工,享受公司福利的同时,也为公司带去了巨大的增量利益。
回溯历史,日本农协原本只是一个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而设立的农业组织。
1947年,日本还没有从二战的战败国阴影中走出来。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日本在这一年颁布了《农业协同组合法》,为农协的“呱呱坠地”铺好了道路。
1948年,日本农协在基层村落遍地开花,再到县农协、全国联合会,原本形如散沙的农民被团结在了一起。
农协这把为农户遮风挡雨的伞,很快得到了农民的拥护。
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随着农民需求不断被挖掘、业务线的开拓,初出茅庐的日本农协,像面酵一样,迅速膨胀发展。
然而,这个“巨无霸”组织越来越像一把双刃剑。
日本农协促进日本农业发展的同时,自身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比如从农户手中低价购买农产品再高价卖出,从厂家手中以低价购买农用机械再高价卖给农户,以此赚取利润。
当有农民想要退出农协时,就有可能遭到打击报复。
农协压力之下,在农产品对外贸易上,日本一直奉行农产品关税壁垒政策,严重限制了日本对经济全球化的参与,阻碍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日本农协高度覆盖了农村,影响的议会席位数占到了国会选举的30%。因此,就是日本政府也忌惮三分。
这个根植于日本农民的组织,因农民的减少和日本老龄化的加剧而辉煌不在。
特别是90年代后,随着日本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农业从业者大幅减少。日本在1980年代有500多万农民,现在只剩100多万,40岁以下的农民才占7%,从事农业的人均年龄竟然超过了65岁。
年轻一代愿意留守土地做农民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一组数据显示,从1960年到1998年,农协总数从28896个减少到5141个,组织架构也由村级、县级、国家这三级,减为基层到国家两级。
衰落已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