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生活基本需求
1、从中国出发前,安排好自己的行程
作为国际学生,出行是挺重要的基础需求。你必须要在落地美国之前计划好如何从机场前往住宿,何种交通方式,地铁?打车?需不需要订几天酒店再搬到你的公寓等等。
2、可以尝试自己做饭
到了美国这边,如果大家想控制生活成本,并时刻能享受到家乡美食的话,学会自己买菜做饭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在这边去餐厅吃饭价格还是比较贵的。
在巴尔的摩,比较便宜的堂食平均价格在15美金左右,如果去高档的餐厅,就稍微档次好一点的餐厅,会需要三四十美金。
此外,美国是有小费文化的,出去餐厅吃饭记得还要加上小费哦。
3、出行交通方式
巴尔的摩虽然比纽约、费城小,但如果打算长期在美国生活的话,有车会方便很多。
留学生开车的话需要转换驾照,或者零基础开始考马里兰驾照,这些都需要时间。因此,初到学校的同学们出行时可以选择地铁、Uber/Lyft等交通方式,或者有认识的学姐学长有车的话,也可以“蹭蹭”哦。还有学校的校车服务不要忘记啦!
4、注意安全
大家还在国内时,就可以先去学校官网Security的相关网页,了解清楚学校都提供了哪些安全服务,比如应急蓝灯、校警巡逻、LifeSaveAPP、校区内外陪送学生、校车路线、夜间叫车等。
可以的话,晚上尽量不要出门,如果必须出门,最好选择坐车,和朋友结伴而行。
做到不去特别乱的地方+不要选在特别危险的时间段出门,基本上是可以保证最起码的安全的哦。
支持、关系和资源
1、积极参加开学的各种活动
刚到学校,大家可能会觉得信息来得很密集,尤其是迎新周(Orientation)期间,不要错过学校为了让留学生“软着陆”而组织的各种Orientation活动,也可以尽量去参加一些社区活动,接触关于移民、工作许可、学籍管理、社区资源、人身安全、学习方法等诸多有用信息。
刚开始的几周,大家都处在陌生的环境中,每个人都会很开放的去交新朋友,大家不要害羞可以尽量多积极、主动。
2、主动寻求建议
开学时信息集中,或许你最关心的情况没有说到。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不要等着有人来找你,可以去主动预约时间,和留学办公室顾问(International advisor)、学术顾问(Academic advisor)谈论自己关心的问题。我们可以事先问清楚,不要盲目做事哦(Better safe than sorry)。
你也可以主动和导师(advisor)或是辅导员(mentor)约定期见面。约好见面时间,准时到达。同时事先准备好自己要了解的问题,甚至可以在见面前先发过去,或是打印好了带上。要做好自己的“功课”再去和人见面,不要浪费双方时间哦。
并且在美国,学生几乎是可以和老师直接平等交流的,所以不要害怕跟老师交流,很多老师也是非常愿意跟学生聊天的。
当新生对情况更为熟悉之后,要了解美国分工明确,一个人管一方面的事。找人建议的时候应该有的放矢一些,比如不要去拿签证问题去咨询你的学术导师。
信心、成长和友谊
1、学会寻找并利用学校资源
新生刚来美国时,比较吃力可能就是语言和写作方面了,大家可以去了解各院校是否提供了相关的读写服务。
2、珍惜每分每秒去体验新鲜事物
从抵达美国开始,每天总有一些新鲜的事物触动着你。你会发现在国内稀松平常的事情在美国人看来会十分不可思议,而在美国很正常的事情在国内也是闻所未闻。有些国内根本没有办法尝试的一些事情,到国外都可以尽情的去尝试。所以在出国之后,可以尽量多去尝试。尤其是不打算长留美国的同学,你在这边每分每秒显得更加珍贵。
选择主动融入和了解,你能看到不仅仅是表面上这些不同,更可以了解不同背后深层次的原因,让你的留学不仅仅止步于校园里的知识,或仅仅止步于体验美国生活中独特的经历。
3、和美国人交朋友
在美国呆久了的中国留学生可能会觉得美国人虽客气、友善,但总保持距离,不管自己怎么努力,就是交不到真心朋友。
这个问题虽然因人而异,但总体上可能跟语言、文化以及生长环境的差异有关,在很多价值观,笑点,娱乐点上都不同。此外,大部分美国人是偏好在关系中保持适当距离和区隔的,也就是所谓“没有篱笆做不好邻居”(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
大家如果想尝试融入本地人圈子,可以试着接受他们的一些生活和想法,多主动参与到他们的party和其它娱乐活动中去,主动培植友谊。同时,要对美国人保持距离的做法,尽量习以为常,不要感觉受伤。当然在融入他们生活圈的同时也要保护好自己。
其实,要适应留学生活,就一定要勇敢地跳出自己的“小世界”,凡事多主动,多问。去寻找、遇见和拥抱更好的自己吧!

- 擅长申请:
- 中学,本科,研究生
- 擅长方案:
- 出国留学规划,申请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