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寒门子弟难有晋升门路?-新东方前途出国

您的位置:首页>顾问中心>李玉霜>日志>为什么寒门子弟难有晋升门路?

欢迎向我提问

*顾问预计24小时内解答,并通过短信方式通知您

留学顾问李玉霜

李玉霜

亚洲日韩部咨询主管

    获取验证码
    向TA提问

    温馨提示

    您当前咨询的顾问所在分公司为 北京 为您推荐就近分公司 上海 的顾问

    继续向李玉霜提问 >
    预览结束
    填写信息下载完整版手册
    获取验证码
    一键解锁留学手册
    在线咨询
    免费评估
    留学评估助力院校申请
    获取验证码
    立即评估
    定制方案
    费用计算
    留学费用计算器
    电话咨询
    预约回电

    顾问将于15分钟内回电

    立即预约
    咨询热线

    小语种欧亚留学
    400-650-0116

    导航

    为什么寒门子弟难有晋升门路?

    2021-12-09

    一、人与人的差距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很大的。社会的教育资源是极度缺乏的。

    这里,我只想说这个差距。


    1. 普通高中的表弟

    中考之后,我老婆有个表弟。上了我们这边一所普通高中。放假期间报了补习班,过来我这边做题。遇到一个因式分解不会。

    16-8(x-y)+(x-y)²

    我看了一眼,告诉他,这是一个完全平方式。他看了半个小时之后,回来问我,怎么就是个完全平方式了?我说你看是不是这个 :

    (4-x+y)²

    他神奇了很久。我说16是4的平方,正好有个8,后面也是个平方,所以大概率是个完全平方式。他说原来如此。过了五分钟,又一次过来问我另一个完全平方式。

    虽然我又教了一次,但是我当时想的是,这小兄弟无论如何努力也不会达到一本线了。因为这个出题人已经很良心了,他没有吧后面的x-y给拆开。高考最简单的三角函数的化简,其难度要比这个大得多。他现在想不到,努力三年之后即使想到了,能力也是不够的。仅仅是数学成绩就足以让他无法企及一本线了。


    2. 重点高中的差生

    我还有一个表弟,几年之前,是一个重点高中的差生。他上了一所985之后,暑假回来问我高数。高数第一册,很多题目。他问我的是第二层的内容。问题并不是一个具体的问题,而是一句话。表哥,我们老师说俄罗斯的那本教材相对于同济的好一点,你怎么看?要不要买一套?我说,你学的是动物药学,将来读研究生或者读博可能会遇到很复杂的数学问题,反正现在闲着没事,买一套慢慢看呗。当时我的考虑就是,这小孩子一定要读博的。


    3. 差距普遍存在

    如果大家觉得一个是初中生,一个是大学生,差距较大的话。我想让大家看看同样是今年的信息奥赛进入夏令营的选手,那里面也有很多初三的学生。他们奥赛的题目要比研究生计算机专业考试的编程题目难很多。不过没有那么全面和系统而已。

    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是普遍存在,不是极端上几个人和大多数人的差距。最起码我遇到很多。如果实在不信的话,你可以看看中考的成绩分布。你看看前百分之二十和后百分之二十之间的分数差距。不是不努力,而是想不到



    二、认知差异

    1. 爱做笔记的女同学与拼命学习的小男生

    我初中的时候,一直很讨厌那些努力学习,疯狂做笔记的女同学。因为我遇到的笔记整齐,上课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的女同学,成绩和我差很多。我认为她们就是装腔作势,虚伪。后来上了高中,我发现这种情况加剧了。我有个同桌,一个小男生,家里很穷,住校生。每天穿的破破烂烂,早上7点上课,他可能6点就在教室背书了。晚上10点下自习,他可能11点都不走。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就是学习。他做的数学练习册比我所有的书加起来都多,他背课文背英语的时间比我看书的时间都多。然而,他总分大概和我差150分左右。

    有次模拟考试,数学我考了140分,他只有100分。老师讲题,说有一道题是新题,没有见过,我做出来了。他没有。讲到一半的时候,他突然翻出来一个练习册,找到一个原题。他做了,且做对了。但是考试做错了。我突然发现我一直以来可能都是错的。他应该不是装腔作势,因为他做过的题,怎么第二次就错了?


    2. 早读课的开小差与弄哭的小男孩

    依旧是早读,我家里很多书,我经常带到学校去看。我清楚的记得我带过去的是一本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早读,一般就是背各种课文和英语的。我根本不屑于去死记硬背,加之我小时候被爷爷逼着背《古文观止》,语文的古文我早就滚瓜烂熟了。

    喜欢看的是历史故事。各个角度不同的解读,不同思想下对于事情的看法。鉴于我平时动不动逃课去网吧,老师就是把我当做淘气包扔在第一排管着的。而我的同桌,早读就是大声的背书,我很烦。不过,静下心还是能看书的。自然也会被老师抓住,每个学期放假我都会去办公室取回我家很多书。

    这一天他在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老师路过的时候,我赶紧藏起了我的书。结果他竟然告发我。书被收走之后,我就很烦。看着他背书,我就想到一个很好玩的事情。无论他背什么,我就在他后面接那句。他是很鄙视我的,因为我从不背书。但是他发现我所有的都能接上之后,他很不服气,然后就拿出了选修的课本开始背《长恨歌》,结果依旧被我吊打。

    他放下书瞪着我说,我看你不爽很久了。你到底想怎么样?

    我说,我安安静静看书,你举报我干啥?我看不了书,只能看你背书。

    他说,你能接你就接,我看你能接多少。

    结果,无论是英语语文还是生物化学,所有的东西我都接上来了。

    他本就有点黑的脸,被气得涨红了。

    我就说,你这个蠢驴,天天背有什么用?我一天都不背,依旧比你强。不光背书强,分数你也没我高啊。

    他就哭了。一个男生,哭的稀里哗啦。

    我猛然间觉得,我读的书可能都读到狗肚子里了。我为什么要如此羞辱一个人。我一时间不知如何是好。下课了,我就出去了。


    3. 努力的差生与贪玩的学霸

    回来的时候,他依旧是努力学习,上课听讲。直到晚上下自习。

    我要走的时候,他拉了一下我。他问,你晚上回去真的不学习么?

    我说,我一般会看看班主任在不在,然后敲掉自习去网吧。11点回家,不会被抓。

    他红着脸,憋出来一句,你能教教我么?我家里穷,我读不好书,对不起我爹

    那个时候,我才知道,我和他之间的差距。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读不好出会怎么样,因为我从小就在读书,开始的时候是我爷爷打我,后来是亲戚朋友夸我,再后来是我觉得很有意思。我的心都在游戏上面,读书仅仅是副业,上学就是因为家里让我去,所以我去。而成绩,我从来都不在乎,甚至于考试的时候我就是想方设法的给同学传答案,让他们有个好成绩,我们可以一起去网吧。我从没有意识到,对于有的人,读书的压力这么大。


    4. 思维的深度

    我说,你想学什么?

    他说,你为什么不做题也能懂?为什么你不背书也能背出来?为什么你做英语选择题就有语感?为什么你不听老师上课还是知道老师讲什么。

    我有一次被问住了。我也做题,只不过我不像他那样什么题目都做。我的古文是我爷爷从小用脚踹出来的,压根不是背,是写毛笔字,没有描红的底子,就是描我爷爷写的字。英语没有语感只不过是我懒得解释选择的过程。至于老师上课,其实我爹逼着我上了很多补习班,补习班的老师早就讲过了

    我告诉他之后,他说城里孩子就是不一样啊。他说,他暑假要去收麦子,寒假要去帮着杀猪做豆腐。回家以后有很多很多活要干,只能在学校学习。

    我说,一个人的思想深度很重要。反应快,思维深,大脑能够习惯长时间、高强度的思考,考试的时候才能保证更快更准确的做出题目。你想想理综那么多题目,那么点时间,看一遍理解每个题目啥意思可能要半个小时,抄一遍答案可能都要半小时,两个半小时给你的时间只有一个半。你这个学习就是重复、机械、不去思考,怎么搞?

    他看着我,说你啥意思?

    我说,我给你几本书,你看看呗。他说不是和学习无关的吧,我说就是几个练习册。

    不是我要坑他,而是他不理解我说什么。



    三、内功心法与武术招式

    1. 聪明的学生修内力

    现在的考试,就是比拼哪个学生聪明,哪个学生学习认真。

    在完全理解所有基础知识之后,就是考察学生的理解。教辅书会有很多方法和巧妙思考告诉学生,这些都是术,而非道。因为这巧妙方法是前人总结出来的,真正的知识早就在教科书里面了。教辅书不过就是讲这些前人的方法拿出来告诉学生。

    聪明的学生自己有自己的方法。一般的学生看了前人的方法融会贯通,自然也可以解决问题。笨的学生记住了大量的方法,可能考试只能用到一点点。

    我们用武侠小说来比喻。

    教科书就是武学的基础大道。思维深度就是内力。巧妙方法就是武功秘籍。

    聪明的学生就是吃透教科书之后,苦修内力。临场遇敌,自然以不变应万变。

    一般的学生明白教科书,苦修内力与秘籍。遇到强敌,自然实力不济。

    笨的学生舍本逐末,苦修秘籍。自然走火入魔,不可救药。


    2. 多数人都是普通人,高智商只是少数

    看起聪明的学生水准要高很多,一般的学生即使努力也没有办法赶超。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除去少数在奥赛中拿到全国名次的人,剩下的人智商相差不多。而奥赛那部分人每年有多少?2020年信息奥赛金银铜应该不超过400人,咱们直接按照两千人算。一共五个奥赛,算上有一万人。这是初中高中所有的学生中智商超群的一万人。咱们翻个十倍,算是被埋没的人才。这部分人可能就是现在中学生人数的零头吧。剩余的人应该都是一般人了吧。

    所谓的一般人中的依旧存在着大量的聪明人。其实并不是这些人有多聪明,而是家庭教育的问题。没有错,就是家庭教育的问题。



    四、人才的分流

    1. 错失的家庭教育

    80后,90后被家长关在家里背书,是真背书。那个时候能把孩子关在家里背书的都是有一定教育能力的家长。用我爷爷的话叫做,享受过读书带来巨大利益的人。那个时候不需要分流,因为家长或者孩子本人就不一定想要继续上高中。

    拿我来举例,我爷爷就是本科生,爷爷一直说家里是书香世家

    三岁开始就跟着爷爷读书认字,他不会教我什么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他说那个东西是瞎编的,随口就来。他拿着新华字典来教我,让我背的是《古文观止》讲的是儒道释。听得懂么?听不懂。怎么办,

    后来的日子里面一直都是一种古人诚不欺我的感觉,一直都是这个东西我在书上见到过。上小学时,学数学,不论老师教什么,爷爷始终让我背加法乘法口诀。等到学几何的时候,他直接画坐标系给我看。而我初中刚刚开始学物理的之前,阿基米德的各种神奇故事已经被我爷爷讲了无数次了。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那是我和爷爷下棋输了以后,被我爷爷逼着背的东西。我印象最深的事情就是1998年的时候。我姑妈的单位买了电脑,我爷爷逼着姑妈带我去单位学那个东西。我盯着电脑练了很长时间的五笔。那个时候我只有8岁。两年之后,县城才有了网吧。


    2.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

    爷爷讲过最有用的道理之一是,人要不断学习的。他雷打不动每天看新闻联播,看完之后总是会和我讲一些新闻中没有的事情,然后预测新闻。记得申奥的哪一年,平时晚上要九点睡觉的我,被爷爷允许晚睡一点,看这个结果。他听不懂英语,我却听见了萨马兰奇说出了北京。我欢呼的时候,我爷爷让我安静一点,因为我吵得他听不见了。我一直笑话他英语不好,他从不反驳。他说自己上学的时候条件不行,学不了英语。其实多年之后,我无意中在书柜里面找到爷爷用俄语写的日记

    3. 分流是很自然的事

    为什么那个时候不分流?最起码是允许孩子中考失利之后的复读?因为那个时候不需要分流。或者说,家长和孩子本身就是最好的分流。那个时候贫困地区的小孩子要考虑的事如何坚持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高中是不存在的。

    像我们这种非贫困地区的县城依旧很多同学是考不上高中或者说压根不去中考的。除去家里供不起,家里需要一个劳动力,家里不愿意让继续读书的之外,还有很多小孩子压根考不上,或者说两年复读之后还是考不上。最可怕的就是我的同桌那种情况,考上了也跟不上教学进度。三年之后,别说二本线,大专都没有地方要。这三年真的不如在外打工,练就两膀子力气。

    这一切的一切,和学校有什么关系?根本上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忽视。

    人们一定能够看见春风得意马蹄疾,很难看见十年寒窗无人问



    五、无处不在的内卷

    1. 家庭教育内卷

    现在不同,所有人都把孩子关在家里背书。因为这一辈的父母就是我和我的同桌。我知道孩子必须要读书,否则,会过得比我还要难。我的同桌知道不读书一定不会过得比我好。

    我们都希望孩子通过读书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于是我们都把孩子关在家里背书。我按照我爷爷的方法来教,我的同桌只是记得我当年是被关在家里的。


    2. 人才的筛选

    但是现在的学校已经和当年差太多啦。当年高考的专科线是多少?如今的三本线可能都比当年的专科线低啊。不过好像没有三本了,还有二本c类。我说一句一定会被骂的话,莫说二本,即便是一本也未必能教出什么专业性人才。无非多一些整日游戏不学无术的文凭持有者罢了。

    这种情况下怎么办?

    两条路,一、收紧入口,二、分流。

    收紧入口这条路,很难,现在大学这么多,高考人数一年少过一年,这些大学怎么办?而且之前教出来的大学生怎么办?你总不能说某一部分大学生是废物吧。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其实很简单,提高门槛。本科不行就全部来研究生。于是乎,研究生的入口变得更紧了。这就是收紧入口的策略。做的还不是很完善,或者说让大学入学率变得更低这件事情还在等待着一个合适的机会。

    分流是非常高效的一种方法。知道关在家里背书的家长太多了,但是怎么背书的家长不多。中考要做的就是挑出知道如何背书的家长和聪明的学生。让这部分学生去争夺大学的名额。然后再重点培养这部分人。

    这里需要说明的就是, 由于教育资源的极度匮乏,我们只能够选择一部分更容易成才的人重点培养。


    3. 人人生而平等,人人生而不等

    写到这里,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应该是很明显的写出来了。最开始,我仅仅是暗示,后来想想,说明白了也没事。索性我就说的更明白一点。

    人人生而平等,但是生出来的环境不平等。客观上存在更聪明的人,也存在家庭条件更好的人。社会需要有能力的人去做更加重要和复杂的事情所以我们需要选拔这样的人,中考的分流是第一次选拔,它所代表的就是国家的义务已经完成,剩下的就是家庭的义务了。

    如此看来,1比1的比例,实际上已经很高了



    本文转载自知乎,如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更多详情
    -老师帮忙评估

    自身软实力标化成绩多维度为您评估留学录取率

    立即评估
    推荐阅读 换一换
    提交成功

    稍后会有顾问老师反馈评估结果

    温馨提示

    您当前咨询的 李玉霜 顾问,所在分公司为 - ,已为您推荐就近分公司 - 的顾问。

    以下为-分公司顾问:

    继续向李玉霜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