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只属于自己,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母是愚蠢的-新东方前途出国

您的位置:首页>顾问中心>刘楠>日志>儿女只属于自己,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母是愚蠢的

欢迎向我提问

*顾问预计24小时内解答,并通过短信方式通知您

留学顾问刘楠

刘楠

欧亚中心咨询组长

    获取验证码
    向TA提问

    温馨提示

    您当前咨询的顾问所在分公司为 北京 为您推荐就近分公司 上海 的顾问

    继续向刘楠提问 >
    预览结束
    填写信息下载完整版手册
    获取验证码
    一键解锁留学手册
    在线咨询
    免费评估
    留学评估助力院校申请
    获取验证码
    立即评估
    定制方案
    费用计算
    留学费用计算器
    电话咨询
    预约回电

    顾问将于15分钟内回电

    立即预约
    咨询热线

    小语种欧亚留学
    400-650-0116

    导航

    儿女只属于自己,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母是愚蠢的

    2025-03-02
     

    你以为的关心,孩子只觉得打扰

    汪曾祺曾说:儿女只属于自己,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母是愚蠢的。

    曾有短片《茉莉的最后一天》中,就在揭示这一句话的重要性。

    女主人公的妈妈是海归硕士,婚后为了孩子,她放弃了原本能得到的教授职位。

    心有不甘的妈妈认为,只有把孩子培育成才,她为家庭的牺牲才不算白费。

    所以,女儿稍微不听话,妈妈便会生气怒吼:

    “要是没有生你们,我现在也是个教授。为什么我放着教授不做,在这里受你的气啊。”

    妈妈生病,女儿关心说让妈妈多休息,妈妈却反驳道:

    “你不好好读书,我怎么休息?”

    女儿上学赶时间,妈妈拿出打车费,说道:

    “这些钱都是我一点点省下来的,你好好念书,才是孝顺的好孩子。”

    如此高压的状态下,原本品学兼优的女儿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最终,16岁的她,因不堪忍受妈妈斥责与吼骂,选择跳楼自杀结束一切。

    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是让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让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可当父母把教育简化为可被衡量的思想雕刻术,当亲子关系退化成冰冷的KPI体系;

    这些被模具塑造出来的“完美孩子”,不是不堪重负的倒下,便是忍无可忍的反抗,使关系变得矛盾、恶化。

    复旦大学教授沈奕斐,也曾分享过一个故事。

    有次,她和朋友约了亲子局。

    从落座开始,朋友便温柔地提醒孩子:

    “你要把餐布铺在自己桌子上,然后盖住大腿,这样能防止汤汁溅到身上。”

    “筷子要往上拿一点点,不然你用着不方便。”

    “拿勺子的时候,要小心一点,不要敲桌子,也不要敲杯子,发出声音不礼貌。”

    ……

    后来,男孩有些忍无可忍,就冲朋友大喊:“你很烦呢!”

    而这位妈妈,却依然心平气和地“教育”孩子:

    “我怎么烦啦?你怎么跟妈妈说话呢……”

    你说妈妈不爱孩子吧,她事事叮嘱,生怕孩子因不懂而受伤;

    可事事叮嘱,反而让孩子丧失了自主学习能力和决策能力,而这正是强控制欲父母带来的典型弊端。

    北京师范大学边玉芳教授也曾说:父母通过“爱的收回、引发内疚、最,好的专断”三种心理控制方式,会让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平均降低23%,出现焦虑抑郁症状的风险增加41%

    可以说,父母的过度控制就是扼杀孩子创造力的慢性毒药。

    在保护和放手之间,父母需学会平衡,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下经历“可控的混乱”,便是对孩子最大的成全。

    开窍的父母,从不和孩子较劲

    身为父母,不知道你是否有这些疑问:

    为什么教育孩子这么难?

    道理讲了无数遍,孩子就是听不进去怎么办?

    之前我也常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所头疼,直到一次偶然,看到古人苏洵的育儿理念,才逐渐领悟。

    作为父亲的苏洵,从不严格要求孩子学习,只是每当孩子玩闹的时候,他就故意躲进角落,拿出一本书津津有味地阅读着。

    等孩子上前探寻父亲的“秘密”,又会连忙把书合上,装作若无其事的模样。

    久而久之,两个孩子便对书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即便父亲不在身边,也会如饥似渴地阅读父亲的藏书。

    正因为苏洵的言传身教,才让苏家三人成为了旷古烁今的大文豪。

    这也让我理解,孩子之所以会觉得我们在“说教”,就是因为我们从未“以身作则”。

    你跟孩子讲道理,他装作听不懂;你给他讲故事,他却听得津津有味。

    可你过一段时间,想让他按照你说的去做,他却丝毫不改。

    会发生这种现象的真实原因就一个:孩子听的道理,不是他自己理解的道理。

    再简单说就是,道理是父母的经验总结,但孩子自己并没有经历过,所以很难真正理解。

    一个是:听一遍道理——知道了;

    一个是:自己去体验——理解了。

    二者完全不一样。

    后来,我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参考了一些教育专家的建议:

    1、少说教,多引导,让孩子自己去思考;

    2、鼓励孩子去尝试,从实践中学习;

    3、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中成长。

    说白了,教育的意义不在于“控制”和“灌输”,而在于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允许孩子犯错,允许孩子去探索,并慢慢地引导他们找到自己的方向。

    教育只是一个工具,我们帮助孩子培养的是“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开窍的父母,不是为了养出一个听话的孩子,而是能让孩子学会如何在生活中成长。

    而在教育中,想要培养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孩子,注意这三点就可以了:

    1、引导孩子自己思考,比直接告诉他答案更有用;

    2、孩子前进最大的动力,是内驱力。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和支持,多创造一些机会让他们去尝试,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向前走的动力;

    3、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中成长。

    写在最后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最明智的父母之爱,在于我们做父母的要善于在孩子面前,揭示他们亲眼看见的、亲身感受的幸福生活的真正源泉。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作为父母的谆谆教诲,但人生的风雨,终究需要TA自己去面对。

    与其与孩子争输赢,不如做个开窍的父母,到了应该放手的时候,让TA做自己。

    更多详情
    -老师帮忙评估

    自身软实力标化成绩多维度为您评估留学录取率

    立即评估
    推荐阅读 换一换
    提交成功

    稍后会有顾问老师反馈评估结果

    温馨提示

    您当前咨询的 刘楠 顾问,所在分公司为 - ,已为您推荐就近分公司 - 的顾问。

    以下为-分公司顾问:

    继续向刘楠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