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近期,一则“花30万港币留学,毕业后月薪1.5万港币”的经历引发热议。主人公是去年毕业的内地港漂硕士,曾对留港就业抱有期待——尽管清楚文科生在就业市场上面临压力,但仍希望进入理想企业。然而,现实与预期存在差距:她投递的诸多岗位中,多数没有回音,心仪的学校行政岗石沉大海,反而是保险中介的邀约接连而至。最终,她选择入职一家酒店当前台。
这份看似“轻松”的工作,实则需要身兼数职:接待客人、处理突发状况、对接旅行社,同时兼顾行李部、礼宾部、预订部、销售部、客户服务咨询部的部分工作。按市场常见情况,文科硕士毕业起薪约1.5万港币,扣除房租、餐饮等基本开销后,仅能维持在香港的基本生活。
但她并未止步于此。为了留在香港,她额外做了两份兼职:带内地学生在港看房租房,以及拍摄剪辑视频分享自己作为00后前台的日常。三份收入叠加后,月入约2万港币。
“硕士当前台,是大材小用吗?”网友热议背后的现实考量
“硕士毕业做前台”的选择,让不少人质疑“是否值得”。对此,网友们看法不一:
- 有人认为这是“正常的香港生活,有不易,但也并非难以承受”,折射出城市生存的真实状态;
- 也有人从现实角度出发:“大环境下,先生存再求发展,先站稳脚跟更重要”;
- 内地网友也分享了类似经历:“曾花20万学费,最终转行做月薪2000元的前台”,引发对学历与职业匹配度的讨论。
主人公本人则保持乐观:“就业市场很现实,能让我留下,就不羞耻。”她认为,30万港币是这段留学经历的“标价”,但其中的成长与视野,难以用数字衡量。
不止“前台”:港漂的兼职日常与城市包容度
事实上,类似的“多元就业”在港漂群体中并不少见。此前,曾有港硕在麦当劳兼职打工被质疑“丢人”,当事人回应称“只是期末后想赚点生活费”。靠自己努力赚钱,为何会被贴上标签?
许多港漂学生或上班族,都会通过兼职补贴生活:有人留学时洗碗,有人利用课余时间做服务业兼职,甚至有博士曾做过洗碗工、清洁工。这些经历无关“体面”,更多是在异乡立足的务实选择——一边适应生活,一边自食其力,本身就是一种成长。
正如网友所说:“一边学习一边体验生活,自食其力还有收入,是很踏实的事。”香港作为国际化城市,其包容度也体现在对多元职业选择的接纳上:在这里,职业无高低,努力本身就是价值。
留港的意义:不止薪水,更是经验与人脉的积累
对许多港漂而言,选择留在香港的原因多样:或许是为了更广阔的国际平台,或许是契合长期职业规划。尽管当前香港部分岗位存在竞争压力——符合要求的岗位可能申请者众多,而一些高薪缺口岗位又与自身专业不符——但“能留下”本身,已被不少人视为一种阶段性的“成果”。
他们相信,留港的意义不止于眼前的薪水。若能在此积累工作经验、建立人脉网络、拓展行业机会,这段经历的价值将远超过工资单上的数字。正如有人所说:“香港机会多、包容度高,30万换来的不止一份工作,持续努力总会有回报。”
写在最后:选择的“值不值”,从来没有标准答案
学历与职业的匹配,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命题。对这位港漂硕士而言,前台工作是留港的“跳板”,兼职是生活的“补充”,而留学经历赋予的视野与韧性,是更长远的“底气”。
有人看重短期薪资与学历的“对等”,有人更在意长期发展的可能性。30万留学换1.5万月薪,值不值?或许,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答案——无论是坚守还是调整,能在现实中找到平衡、为目标持续努力,本身就是一种“值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