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跟孩子生气,他脑子还没长好-新东方前途出国

留学顾问吕冬霞

吕冬霞

美国部前期顾问

深圳
  • 学历背景:优秀院校
  • 客户评价:认真负责,注重细节
  • 录取成果:韦伯中学
从业年限
7-10
帮助人数
829
平均响应
15分钟

顾问服务

1对1定制 · 专业服务 · 官网保障

在线咨询 顾问在线解答疑问
电话咨询 电话高效沟通留学问题

    预约回电

    顾问将于15分钟内回电

    获取验证码
    立即预约
    您的位置: 首页>顾问中心>吕冬霞>日志>少跟孩子生气,他脑子还没长好

    欢迎向我提问

    *顾问预计24小时内解答,并通过短信方式通知您

    吕冬霞

    吕冬霞

    美国部前期顾问

      获取验证码
      向TA提问

      温馨提示

      您当前咨询的顾问所在分公司为 深圳 为您推荐就近分公司 - 的顾问

      继续向吕冬霞提问 >
      预览结束
      填写信息下载完整版手册
      获取验证码
      一键解锁留学手册
      在线咨询
      免费评估
      留学评估助力院校申请
      获取验证码
      立即评估
      定制方案
      费用计算
      留学费用计算器
      电话咨询
      预约回电

      顾问将于15分钟内回电

      获取验证码
      立即预约
      咨询热线

      小语种欧亚留学
      400-650-0116

      输入验证码
      我们已向发送验证码短信
      查看短信并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错误,请重新输入

      秒后可重新发送

      导航

      少跟孩子生气,他脑子还没长好

      • 中学
      • 其他
      2025-10-29

      吕冬霞美国中学,本科深圳

      从业年限
      7-10
      帮助人数
      50
      平均响应
      15分钟内
      #向我咨询留学申请方案 咨询我
      作者:瑞秋

      来源:瑞秋三思(ID: Racheland3kids)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猜你也经历过数次情绪一下子失控的瞬间。

       

      孩子们啊,总有办法让我们瞬间炸毛,把本来平静的一天搅得鸡飞狗跳。

       

      我想到前几天的一个早晨,我正忙着准备三个孩子的早餐,以及他们要带到学校的午餐。

       

      那段时间通常是我一天中最忙碌的阶段,我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完一系列事情,并确保不出任何差错;因为任何一个小插曲,都会打乱我的节奏,影响效率。

       

      那天我正在煎蛋,大儿子嘻嘻哈哈地下楼准备吃饭,手里还拿着一双随手揉成团的袜子。

       

      拿着就算了,他居然还像抛球一样,边走边把袜子往空中抛。

       

      结果,万万没想到,那团袜子竟然正好落进了我煎蛋的锅里。

       

      作为一个正在做饭的人,这简直是无法忍受的场景。

       

      我立刻怒火中烧,对着他怒吼:“看看你干的好事!袜子能当球吗?厨房和餐桌旁边能乱扔东西吗?这锅蛋还能吃吗?

       

      于是,我一阵毫不留情地输出,把他训得满脸愧色。

       

      01. 所以,其实是前额叶的错?

      事后,我和朋友聊起这件事,还在义愤填膺地说:“碰到这种情况,哪个父母能不生气?

       

      没想到,好友却给了我一个不一定的视角。

       

      她说,站在父母的角度,这确实让人恼火;但如果换到孩子的角度,其实更像是“不知者无罪”。

       

      换句话说,孩子的脑子还没长好。

       

      就拿我儿子把袜子当球抛的行为来说,背后其实是因为他的前额叶皮层尚未发育完全。

       

      前额叶是大脑中负责自控力、计划能力、全局判断和结果预测的区域;而这个前额叶的发展,需要时间的累积。

       

      6到12岁,这部分功能还处在缓慢发展的阶段,所以孩子很容易被冲动牵着走;

       

      12到18岁,前额叶才开始成长,但在抉择时仍会觉得矛盾、反复;

       

      20岁左右,它逐渐趋于成熟,能更稳定地控制冲动、思考后果;

       

      直到25岁左右,前额叶才基本发育完成,人才能真正具备理性判断和长期规划的能力。

       

      所以,年纪小的孩子,真的是“身不由己”。

       

      他们想到什么,就想立刻去做。

       

      就像我儿子觉得把袜子抛上抛下好玩,自然而然地就去尝试,他的大脑缺乏足够的“刹车机制”,无法很好地控制自己。

       

      并且,他的目光看不到太远的地方,对孩子来说,当下的好玩总比后果重要,他还联想不到行为背后的连锁反应。

       

      此外,孩子还缺乏全局观念,看不到事情的全面性;所以他并不会像成年人一样意识到,原来厨房和餐厅这些地方不适合玩耍。

       

      所以说,不是孩子不懂道理,而是他们压根没想到。

       

      我们如果总是站在成年人的角度,用成年人的眼界和标准去衡量孩子,那必然有解决不完的冲突和矛盾。 

       

      要知道孩子并不是故意捣乱,也不是存心做出离谱的事情来惹父母生气;

       

      他们并没有恶意,只是大脑的发育还不完全,还不具备周全的思考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这时候,他们更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引导与陪伴,而不是我们的怒火和劈头盖脸的责备。

       

      02. 孩子的世界跟我们想的不一样

      发现没有,大人看到和感知到的,虽然真实,却未必就是全部的真相。

       

      孩子的世界,有时候其实和我们想的并不一样。

       

      1. 缺乏对时间的感知

       

      有的孩子总是拖拖拉拉、磨磨蹭蹭。

       

      说好了要出门,结果半天没动静;说好要收拾玩具,却始终没收;答应过会儿写作业,过了很久还是原地踏步。

       

      父母看见这种情况,很容易就发火,但其实孩子并不是存心违抗,而是因为他们对时间的感知能力还没发展好。

       

      在他们眼里,“五分钟”和“半小时”的差别并不明显,所以“等一下”对他们来说,可能就是无限延长。

       

      所以父母要做的是,让孩子真正看见时间,用沙漏、计时器和倒计时闹钟等,了解一段时间究竟是多长。 

       

      我通常会给孩子们设好闹铃,时间一到,我们就移步到下一件事,这样事情就简单多了。

       

      2. 有限的注意力

       

      有些父母抱怨跟孩子平心静气地说话根本没用,只有大声吼,他们才会引起注意,才会真正听进去。

       

      这时候家长会觉得孩子固执、任性或不听话,就越发生气,殊不知那是因为孩子的注意力有限。

       

      当他们正专注于某件事时,几乎就屏蔽了外界的声音,所以他们不是故意不理,而是真的“没听见”。

       

      更好的方式是,走到孩子身边,先与他们建立连接,确保眼神对接成功;然后再用温柔而坚定的语气给出指令,这往往比吼叫更有效。

       

      3. 难以被控制的情绪

       

      还有些孩子,情绪起伏很大,一遇到不顺心就大哭大闹,即便在公共场合也难以控制自己。

       

      大多父母见到满地打滚、哭天喊地的孩子就头疼不已,其实这也是因为他们的前额叶功能还不成熟。

       

      此时,在他们大脑中更有分量的是杏仁核,也就是情绪脑;于是乎,情绪一上来,他们本能地用哭来释放,而不是思考解决办法。

       

      父母能做的,就是先接纳他们的情绪,帮他们命名感受,再慢慢引导他们学会用语言表达。

       

      4. 缺乏长远目光

       

      至于孩子的贪玩,也并非无理取闹,而是他们这个阶段的自然特点。

       

      他们更容易被眼前的快乐吸引,玩一局游戏还是做一张试卷,很多孩子在没人督促的情况下大概是会选择游戏。

       

      好玩的玩具、刺激的视频和精彩的游戏,那必然是比长远的目标和结果更有吸引力。

       

      他们的前额叶还不足以让他们权衡眼前的享乐和未来的利益。

       

      这时候,父母要帮助孩子看到因果链,每一件事都会带来结果,而且结果只能由他们自己承担。

       

      等他们慢慢把“今天的努力”和“明天的收获”建立起联系,自控力就会一点点长出来。

       

      当孩子的行为让我们抓狂时,不妨先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世界。

       

      只有真正读懂了孩子,我们才会发现,他们并不是故意惹人恼火,而是还在成长的路上,所以是不完美的。

       

      多一些理解,就会少一些无谓的生气。

      03. 善意养育

      话说回来,孩子有时候的确让人气不打一处来。 

       

      我养三个孩子,可太有体会了,他们一天能把你气上好几次。

       

      尤其当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样的错时,父母在气头上时,就会忍不住脱口而出各种指责,甚至给孩子扣上沉重的帽子:

       

      “你真差劲!”

       

      “你怎么这么笨!”

       

      “你是傻子吗?”

       

      “你太自私了!”

       

      “你的心肠怎么这么坏?”

      从一件事直接推出一个结论,看似有理有据,却往往忽视了孩子真正的本心。

       

      我曾看过一个报道:一位父亲发现孩子在自己新买的车上刻字,气得当场暴打孩子,后来才发现,孩子刻的是“爸爸我爱你”。

       

      这个例子虽然极端,却深刻说明了一点:

       

      如果只看行为,很容易错判;因为在愤怒的情绪中,很难看到孩子本意中的善。 

       

      我很认同《看见孩子》这本书中的一个观点,养育的底层逻辑,是要意识到父母和孩子的本心其实都是好的,只是有时表现出来的行为并不那么理想。

       

      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透过所谓的坏行为,去看见藏在背后的那个好孩子。

       

      孩子在大人说话时急着插话,可能是因为心里有太多开心的事想分享;

       

      剪得乱七八糟、纸屑掉一地,可能是在认真为你做一朵花;

       

      在妈妈面前变得娇气、粘人,是因为心里满满的爱与依赖;

       

      拿来一堆玩具铺在地上,可能是在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童话世界。

       

      所以,不要一看到冲突和问题,就把孩子往坏处想,下意识地认定他们居心不良、品行不端。

       

      我们应该把孩子和他们的行为区分开:很多看似“不好”的行为,背后都有一个善意的出发点。

       

      正如《看见孩子》里建议的那样,父母不妨常常问自己一句:

       

      “对于刚才发生的事情,我能给出最善意的解释是什么?”

       

      寻找善意解释的过程,会让我们把关注点放在孩子的内心,而不是只盯着他们的表现。

       

      当我们真正看到孩子的本意是好的,心中的怒气就会消散一大半。

       

      看到坏行为背后的那个好孩子,同时告诉他们:“我知道你是好孩子,只是你的做法需要调整。”

       

      这样的回应,比愤怒的责备更能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与尊重,并且朝着内心中更好的自己而前进。

       

       

      04. 成长中的孩子不完美,他们的大脑和心智还在发育,但他们的本心始终是善良的。

       

      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责备,我们的陪伴才会更有力量。

       

      其实,孩子的大多数问题都会随着成长慢慢淡去,给他们多一点时间和包容,他们终将越来越好。

       

       

      更多详情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专业顾问

      吕冬霞

      从业年限
      7-10
      帮助人数
      50
      平均响应
      15分钟内
      在线咨询 顾问在线解答疑问
      电话咨询 电话高效沟通留学问题
      推荐阅读 换一换
      温馨提示

      您当前咨询的 吕冬霞 顾问,所在分公司为 - ,已为您推荐就近分公司 - 的顾问。

      以下为-分公司顾问:

      继续向吕冬霞提问
      输入验证码
      我们已向发送验证码短信
      查看短信并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错误,请重新输入

      秒后可重新发送

      提交成功

      稍后会有顾问老师反馈评估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