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与文化认同交织的当下,系统研读中国文化成为许多人的需求。香港理工大学(简称 “港理工”)开设的中国文化文学硕士项目,以其跨学科视角、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为学习者提供了深入探索中华文化的优质平台。本文将从项目目标、课程结构、入学要求等核心维度,结合官方信息,为你全面解读这一项目。
一、项目核心:以学生为导向,培养文化理解与实践能力
港理工中国文化文学硕士的核心定位是 “学生导向”,既夯实学术基础,又兼顾个人兴趣与职业需求。其目标清晰聚焦于五个方向,形成从知识积累到应用输出的完整培养链。
- 拓展文化知识:覆盖中国文化的关键领域,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框架,而非零散的文化认知。
 - 深化理解层次:不止于 “知道”,更要求学生理解文化现象背后的历史脉络、思想根源与社会影响。
 - 提升鉴赏能力:通过课程与实践,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思想等文化形式的审美与价值判断能力。
 - 补充遗产管理认知:结合现实需求,加入中国文化遗产及其管理的相关内容,衔接文化保护与应用场景。
 - 搭建发展基础:为学生后续从事文化研究(如攻读博士)或学校文化教学,提供学术与实践双重支撑。
 
二、项目特色:三大核心能力,适配现代社会需求
完成项目后,学生将形成三大核心能力,这些能力不仅适用于文化领域,更能迁移到各类职业场景中,体现项目的 “实用性” 优势。
1. 专业竞争力:成为文化领域的 “专才”
- 能在日常生活中,关联中国思想与价值观与现代世界的联系,避免文化学习与现实脱节。
 - 熟练掌握中国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脉络,清晰梳理从古代到近现代的文化传承与演变。
 - 深入理解并能阐释中国文化的形式(如文学、艺术)与精神内核(如儒家 “仁”、道家 “自然”)。
 - 认识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具备基础的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认知。
 
2. 战略思维:具备跨领域分析能力
- 能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如历史、文学、社会学),用于分析问题、制定解决方案。
 - 培养独立研究能力与整体思维,避免单一视角的局限。
 
3. 终身学习能力:保持对文化的探索兴趣
- 激发对中国文化的长期兴趣,而非止于课程学习。
 - 掌握自主探索复杂文化议题的技能,为后续持续学习奠定基础。
 
三、课程结构:灵活选择,兼顾学术与实践
项目提供两种毕业路径 ——“非论文选项” 与 “论文选项”,同时设有 “研究生文凭(PgD)” 作为退出奖项,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如部分学生仅需短期学习、无需硕士学位)。
1. 非论文选项(适合侧重应用、不想写论文的学生)
- 总学分:31 学分(11 门授课课程)
 - 课程构成:
- 必修课程(2 门,6 学分):《中国文化研究入门》《中华文化考察》(含实地考察环节)。
 - AIE 课程(1 门,1 学分):《中国相关人文学科的学术诚信与伦理》(合格 / 不合格制,不计入 GPA,无需缴费)。
 - 核心领域选修(3 门,9 学分):需从 3 个核心领域各选 1 门 ——
① 社会与文化(如《中国饮食文化》《华语电影与社会》);② 宗教与思想(如《儒家思想与中国政教》《佛教与中国文化》);③ 文学与艺术(如《中国韵文欣赏》《中国书画艺术史》)。
 - 自由选修(5 门,15 学分):可从所有选修课程中任选,包括跨领域课程(如《中国研究与生成人工智能》)。
 
 
2. 论文选项(适合计划深造、侧重学术研究的学生)
- 总学分:31 学分(8 门授课课程 + 1 篇论文)
 - 课程构成:
- 必修、AIE、核心领域选修要求与 “非论文选项” 一致(共 6 门课,19 学分)。
 - 自由选修(2 门,6 学分):比 “非论文选项” 少 3 门选修课。
 - 硕士论文(9 学分):需独立完成一篇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学术论文,培养研究能力。
 
 
3. 研究生文凭(PgD):退出奖项
- 总学分:19 学分(7 门授课课程)
 - 课程构成:必修课程(2 门)+AIE 课程(1 门)+ 自由选修(4 门),完成后可获 PgD 文凭,无需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核心领域课程亮点
项目的选修课程覆盖范围极广,既有传统议题(如《诗经与中国文化》《宋明理学》),也有贴近现代的内容(如《性别与近现代中国》《当代中国的工作文化》),甚至包含前沿交叉领域(如 “生成人工智能与中国研究”),兼顾文化深度与时代性。
四、入学要求:学历、语言双达标,兼顾多元背景
项目对申请者的本科专业无严格限制,欢迎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申请,体现 “跨学科” 特色。核心要求如下:
- 学历要求:需持有港理工认可的本科文凭(任何专业均可)。
 - 语言要求:
- 非英语母语者:若本科教学语言非英语,需满足港理工最低英语要求(如雅思、托福等,具体可参考学校官网)。
 - 非中文母语者:需具备良好的中文能力(因课程内容与教学多涉及中文材料)。
 
 - 额外评估:部分申请者可能需要参加面试或语言测试,以进一步证明能力;学校会根据个人情况个案评估。
 
五、毕业前景:跨领域适配,衔接文化与社会需求
随着中国在全球影响力的提升,具备系统中国文化认知的人才在多个领域均有竞争力。项目的 “跨学科” 属性,让毕业生的就业与深造路径更加多元。
- 深造方向:可继续攻读中国文化、历史、文学等相关领域的博士学位,项目培养的研究能力为深造奠定基础。
 - 就业方向:
- 文化领域:如文化遗产管理、博物馆 / 美术馆运营、文化创意产业策划。
 - 教育领域:担任学校文化课程教师、培训机构中国文化讲师。
 - 公共与商业领域:政府机构文化相关部门、跨国企业(尤其是涉及中国市场)的文化咨询、公关岗位。
 - 媒体与出版领域:文化类媒体编辑、传统文化书籍出版策划等。
 
 
六、实用信息:时间、费用与咨询方式
- 上课时间:平日白天或晚上,部分课程在周六白天;部分课程含周末实地考察(如《中华文化考察》)。
 - 学费:本地与非本地学生统一标准,每学分 6900 港元,总学费 207000 港元(31 学分)。
 - 项目负责人:张贇教授(Dr ZHANG Yun),可咨询学术相关问题。
 - 咨询渠道:
- 行政咨询:黄露斯女士(Ms Lucy Wong),邮箱 lucy.wong@polyu.edu.hk。
 - 官网:可通过港理工中国历史文化学系官网查询最新课程信息(注:课程结构可能调整,以官网为准)。
 
 
七、学生反馈:真实体验与收获
项目的学习体验得到学生认可,两位毕业生的分享具有参考价值:
- Wilson YIU 提到,项目通过多元课程(从文学、宗教到饮食文化)和实地考察,实现了 “理论知识与现实应用的平衡”,并学会用 “客观共情” 的视角理解传统文化,而非以现代视角评判。
 - Simin DANG 则强调,课程的跨学科属性(文学、历史、哲学等)拓宽了学术视野,且课堂氛围轻松,师生、同学间互动密切,老师与同学的帮助让学习过程更高效;同时,项目培养的问题解决、团队协作能力,对未来职业发展有长期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