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天开始,多所香港公立院校在内部简报里透露:面向大陆高考生的本科招生指标将上调至整体新生的50%,部分专业甚至把“非本地”与“本地”比例从过去的2:8直接调成5:5。这一变动并非“临时扩招”,而是写进了近三年计划,意味着大陆申请者不再只是“补充生源”,而是被正式纳入港校“核心招生池”。
一、配额翻倍,录取路径更多元
1. 高考统招:港大、港科大、港理工、港城市等继续接受“国家统招系统”志愿平行填报,高分考生可像申请内地985一样直接勾选。
2. 独立申请:港中文、港浸会、港教育扩大“自主招生”,学生凭高考分数+英语面试即可递交材料,不必等到统招批次,相当于多了一次“提前批”。
3. 国际考试通道:A-Level、IB、SAT分数同步被纳入,且与高考通道不冲突,同一学年内可“双轨”申请,先拿港校offer再决定是否放弃内地志愿。
二、专业放开,不再只盯商科
过去港校留给大陆生的名额集中在市场、金融、管理,如今工程、数据科学、航天材料、心理学、翻译、城市设计等同步释放。以港理工为例,2025年大陆生可报读的专业目录新增26个,其中智能建造、电竞科技、碳中和及可持续工程首次对“非本地”开放50%学额。对理科、工科见长的同学来说,去香港读本科不再是“小众选择”。
三、成本持平,奖学金跟涨
学费三年未变,多数专业维持在14-18万港币/年,按当前汇率比赴美、赴英低30%-50%。为了吸引扩招后的大陆生源,各校同步提高奖学金额度:
• 全额学费减免:高考分数进入所在省份前0.5%即可申请,无需额外面试;
• 半额或定额奖:前2%且英文单科130分(满分150)以上,直接随offer发放;
• 海外交流补贴:获奖学生可再获2万港币用于暑期科研或交换机票。
四、留港年限缩短,回内地同样顺畅
香港特区最新规定,本科毕业即可申请2年IANG工作签证,连续居住满7年(含读书期)可申请永久居民。若选择回内地,港校学历已在教育部“港澳台学历认证系统”备案,考公、考编、落户积分与内地高校毕业生同等待遇。部分省市(如深圳、广州)对“港校本科”落户年限再减1年,等同于“本地生源”处理。
五、申请节奏提前,高三寒假是关键
50%名额放开后,港校审核速度明显提前:
• 每年9-10月开放线上系统,接受高三上学期成绩;
• 11-12月安排线上小组面试,提前锁定conditional offer;
• 次年3-4月补交高考一模分数,6月高考出分后换正式录取。
这意味着寒假前就要准备好个人陈述、学校推荐信及英语面试演练,等到高考结束再动手,名额可能已被“提前批”瓜分。
六、对大陆家庭的启示
1. 志愿规划:可把港校与内地“双一”放在同一梯度,先拿港校自主招生offer做“保底”,再冲击理想内地院校。
2. 语言储备:面试全程英语,但更看重沟通逻辑;平时多进行小组讨论、观点表达训练,而非单纯刷语法题。
3. 财务准备:虽然学费高,但奖学金覆盖面扩大,加之港校允许校内兼职(每周最多20小时),整体花费与一线城市民办本科加生活费接近,可提前做现金流方案。
4. 身份视野:在香港读完本科后,无论留下工作还是回内地,都具备跨境履历与粤语/英语双语环境,对继续申请海外硕士或进入大湾区企业是天然加分项。
结语
当港校把一半新生席位投向大陆,高考赛道不再是“独木桥”,而变成“双城通行”。对考生而言,多一个选择,就是多一种人生路径;对家长而言,提前了解规则、合理规划节奏,才能让孩子把扩招红利真正握在手里。寒假将至,申请系统已陆续开放,现在行动,比临时抱佛脚更靠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