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读书+工作”是留学生拿到永久居民(PR)最常见也最稳妥的路线。整个过程可以拆成四步:①拿到学生准证(STP)→②毕业换长期探访准证(LTVP)找工作→③找到全职岗位并申请就业准证(EP/SP)→④持工作准证1–2年后提交PR申请。以下按时间轴说明每个环节的要点与官方要求(信息均来自2025年最新政策)。
一、求学阶段:用学生身份提前积累“本地分”
1. 学生准证(STP)允许每周合法兼职16小时,假期可全职实习;优先选择与紧缺行业(科技、金融、生物医药、绿色经济)对口的实习,工资虽不高,但可写进后续PR“社会融入”材料。
2. 就读期间参加学校社团、志愿活动、Hackathon或行业Meetup,保留照片与证书,日后申请PR时作为“融入本地社会”证据。
3. 学历认证:中国或其他国家学历需先完成CHSI或领事认证,避免毕业时因材料不齐耽误工签。
二、毕业过渡:12个月长期探访准证(LTVP)
1. 拿到学位后即可向ICA申请LTVP,有效期最长12个月,用来全职找工作;不需要雇主担保。
2. 建议毕业前6个月就开始投简历,参加校招与政府举办的“Graduate Employment Fair”,目标岗位须符合“紧缺职业清单”(如AI工程师、网络安全分析师、云架构师、ESG数据分析师等),起薪更容易达到EP门槛。
三、工作签证:EP/SP是转PR的“门票”
1. 薪资门槛(2025年1月起)
• EP:非金融≥5,600新币/月,金融≥6,200新币/月;年龄越大门槛越高。
• SP:≥4,800新币/月,但配额受限,公司需为外籍员工缴纳更高税费,因此雇主更愿意直接给EP。
2. COMPASS打分(≥40分才批EP)
• C1薪资、C2学历、C3员工多元化、C4本地雇佣比例,四项基础分+紧缺技能额外+20分。
• 本地大学学历自动C2拿10–20分;紧缺职业(AI、网安、区块链、金融科技)可再+20分,基本一次就能凑够40分。
3. 家属与续签:EP可为配偶/子女申请家属准证(DP),首签通常给2年;续签时再满足当时薪资与打分即可。
四、申请PR:官方无硬性年限,但市场经验是“1–2年”
1. 提交时机:多数成功案例显示,持EP连续工作6–12个月、且已在新加坡居住满2年(含学生时期)再递表,通过率较高。
2. 核心材料:
• 收入:最近6个月工资单、IRAS纳税记录;月薪≥6,000新币通过率明显高。
• 学历:本地大学或世界Top大学学位认证;NUS/NTU/SMU、JCU、SIM等被认可。
• 社会融入:志愿活动、社区服务证明、公司推荐信。
• 家庭稳定性:如已购房、子女在新加坡入学,可额外加分。
3. 审批周期:通常6–9个月;获批后拿到蓝色入境卡,5年有效期,需每5年续一次REP(再入境许可)。
五、常见提速/踩坑点
1. 行业选择:优先进入政府“紧缺清单”与MAS金融科技沙盒公司,PR成功率可提高30–40%。
2. 薪资别踩线:月薪低于5,000新币基本无缘EP;低于3,000新币连SP都困难,PR更是直接被拒。
3. 频繁出境会被质疑“定居意图”,申请PR前24个月尽量保持每年离境不超过60天。
4. 不要伪造“假结婚”或买证书,ICA会与税务局、公积金局交叉验证,发现即拉黑。
一句话总结
想靠“求学+就业”拿新加坡身份,核心是:读紧缺专业→毕业进高薪行业→拿EP满1年→提交PR,全程保持高薪资、高融入、低离境记录,就能在2–3年内完成从学生到永久居民的跨越。祝你早日拿到蓝色REP,自由往返狮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