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求孩子前,先要求自己
真正的听话,是让孩子学会从“他律到自律”。譬如,有家长习惯叮嘱孩子“少看电视多读书”,但亲子共处一室时,自己却手机不离身,与孩子写作业的画面形成剧烈反差。对这样一句话印象深刻:“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地栽培自己。”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次就会。一味说教没效果,父母不妨先做好表率,孩子观察到的正面引导多了,自然会受到影响。
2.允许孩子犯错,而不是规避错误
听过一个故事。马戏团里有头小象,为了驯服它,工作人员把它的一只脚用铁链锁在木桩上。为了获得自由,它多次挣脱,最后都被铁链磨得皮开肉绽。周而复始,不能如愿。即便成年后,它有足够的力气挣脱木桩,也失去了幼时反抗的勇气。因为试错的惩罚,早已刻在脑海:“无论我再怎么努力,也是无法挣脱的。”家庭教育,亦是如此。父母在孩子犯错时的态度,就是一种心理暗示,这被称作是“限制性信念”。就像那些“被动变乖”的孩子,长大后步入职场,依旧会有原生家庭留下的烙印,凡事不会拒绝,与人相处也常常小心翼翼。因此,如果孩子做错事,先别急着打骂,可以给他们一个机会重新来过,或是弥补过错。
3.大人越放松,孩子越合作
前段时间,我家儿子看同学大多买了电话手表,便要我也给他买个,还要最贵、功能最多的那款。我觉得还是学生,能通话就好,就没答应。但这孩子犟得和我冷战,最后还是他爸想了个主意。直接给孩子下达“任务”:做份调研报告,统计一下班上同学的电话手表款式、价位、功能,再一起商量。这小子,正是处在青春期喜欢挑战的阶段,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事成后,他不仅拿着统计结果来和我“谈判”,还在具体的对比下,选择了一款性价比相对不错的手表。着实让我这老母亲“刮目相看”,让人逐渐意识到: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变得贪玩,学会顶嘴,和大人“讨价还价”……这不一定就是坏事,也是从掌控自我到掌控外物的一种成长。在此阶段,他们更需要选项,而不是答。亲子家王人平说:“孩子,无论我多么爱你,你人生之旅注定要自己走。我会和你聊聊我的人生经历,但不会要你听话,更不会去规划你的人生。”因为,“懂事”的背后,可能还藏着许多没被看见的需求,不被理解的委屈。孩子听话,不一定就是教育的成功。即便父母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