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寂静变成声音:港大听力学硕士的两年“听觉重建”实验室
当长辈在团圆饭上不断要求“再说一遍”,当孩子在课堂里错过老师的提问,听力损失不只是数字,更是生活质量的缺口。港大教育学院两年制 Master of Science in Audiology,用课程、临床与科研三条线,训练把“寂静”翻译成“声音”的专业工程师。
一年先打下跨学科地基:解剖生理学把耳蜗毛细胞画成可标注的 3D 模型;声学基础让学生亲手制造不同分贝的“噪音污染”,再用手机声级计验证;信号处理则用 Python 编写滤波算法,把淹没在噪声里的语音“打捞”出来。最热闹的“听觉科学实验”课上,同学互相佩戴耳塞模拟轻度听损,再走进地铁车厢做对话测试,体验瞬间切换到“孤岛模式”的挫败感。
第二年进入医院与社区。学生须完成 300 小时临床实习:在玛丽医院耳鼻咽喉科学习纯音测听、鼓室图、ABR 检测;到社区中心为长者做听力筛查,用 iPad 版中文噪声下言语测试(CANT)收集数据;还要进入学校为学童做新生儿听力复筛,教会家长阅读 OAE 报告。每一次实操都有注册听力师一对一督导,确保诊断与康复建议符合国际标准。
科研同样硬核。Capstone Project 要求从临床痛点出发:上届学生研发基于 AI 的粤语噪声下语音识别系统,把 65 dB 环境下的识别率提升 18%;也有人用 VR 构建“渐进式耳鸣习服”场景,让患者在虚拟茶餐厅里练习聚焦对话,成果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diology》。
毕业门槛包括理论笔试、临床 OSCE 与科研答辩,通过后可获香港卫生署认可的“听力学家(Audiologist)”资格,也可报考美国 ASHA 或英国 RCCP 认证。学费约 29 万港币,设入学奖学金与临床实习津贴。
就业市场广阔:公立医院、私立听力中心、助听器公司、学校与 NGO 均需听力学家。香港目前每 10 万人口仅有 6 名听力师,缺口巨大。若你想把声波重新绘成人生的曲线,港大听力学硕士的两年实验室,将让你把寂静变成可触摸的温暖声音。

- 擅长申请:
- 中学,本科,研究生
- 擅长专业:
- 人文社科,商科,金融,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