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只是摆文物?港大文学院一年制 Master of Arts in Museum Studies 用行动回应:博物馆可以是社区客厅、可以是争议辩论场,也可以是元宇宙里的数字方舟。项目不设毕业论文,用三门核心、五门选修、两次实习加一场毕业策展,把学生从“看展人”训练成“造展人”。
核心课先拆再组。“Museum History & Theory”用两周时间把传统博物馆“叙事”拆成碎片,再借助新博物馆学理论重组为“参与式叙事”;“Curatorial Practice”直接进驻校内的美术博物馆,学生需在四周内完成一件“微策展”——从选件、写标签到灯光布置,全程预算只有五千元港币,却要求观众停留时间提升30%。“Collections Management”则把 RFID、3D 扫描、区块链溯源全部搬进库房,学生亲手为一件清代瓷碗建立数字护照,并写入智能合约,确保未来每一次出借都被链上记录。
选修课把触角伸向争议与科技。“Contemporary Art Curation”与 Para Site 合作,讨论如何呈现社会运动中的 ephemeral art;“Digital Heritage”课堂用 photogrammetry 为已拆卸的九龙寨城街景建模,最终输出 WebVR,观众可用手机“走”进 1970 年的巷口;“Museums & Communities”则把课堂搬到湾仔蓝屋,学生与街坊共同收集老照片,策划一场“在地厨房”展览,锅铲与展签并列,开幕当天由邻居亲自讲解。
实习是硬指标。学生需在两个机构各完成60 小时实战:去年有人去 M+ 做藏品数字化,也有人在香港历史博物馆重写“香港故事”常设展的青少年版文本;夏季更有机会赴海外,包括大英博物馆、东京国立博物馆等,机票与住宿由系里资助。
毕业考核是一场公开策展。分组获配校美术博物馆一层展厅,主题、预算、赞助、宣传、教育活动全由学生包办,观众问卷评分达 4.0/5 才算及格。2023 年的毕业展“移山填海”探讨填海工程与身份认同,开幕两月内接待观众破万,更被《南华早报》评为“年度最勇敢博物馆叙事”。
学费约 19 万港币,设入学奖学金及藏品护理助学金。毕业出路从策展人、教育经理、藏品管理员,到文化机构项目经理、数字遗产顾问,也有人创办独立策展工作室。若你相信博物馆不只是保存过去,更是排练未来的公共空间,港大博物馆学硕士的十二个月,将让你把玻璃柜里的故事请出来,让它们与当下的城市心跳对话。

- 擅长申请:
- 中学,本科,研究生
- 擅长专业:
- 人文社科,商科,金融,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