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参加聚会,两位中学家长的对话让我印象很深。
A说:“我儿子最近总说新学期不想当班干部了,问了半天才知道,是之前有同学故意把值日表改成他的名字,他不敢改回来。”
B说:“这不就是欺负人吗?得跟老师说啊!”
A回:“他不让,说忍忍就过去了,还说我要是去找老师,他在班里更抬不起头。”
想起前阵子刷到的一个帖子,说如今中学生群体里最容易陷入被动的,往往是那些被评价为“稳重”“顾全大局”的孩子。
他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弱小,甚至可能成绩不错、性格温和,却因为太在意“别给别人添麻烦”“要维持体面”,而在被冒犯时选择沉默。
其实孩子需要的不是永远不被欺负的保护罩,而是一份“即使被欺负,也被允许反击”的兜底。
01. 那些“体面”的孩子,为何总在忍?
朋友老周的儿子小航,是老师眼里“懂事得让人心疼”的孩子。
上学期,有个同学借走他的竞赛笔记,不仅没还,还在上面乱涂乱画。小航发现后,只是默默拿回笔记擦掉痕迹,连句重话都没说。
老周气不过,问儿子:“你就不生气吗?”
小航答:“跟他吵起来,同学肯定觉得我小气。再说快期末考试了,我不想搞得两个人都不愉快。”
曾看过一所私立中学的调研:在遭遇校园冲突时,68%的高中生会选择“忍一忍”,其中“怕被孤立”“不想破坏人际关系”是主要原因。
这些孩子就像揣着一把“体面”的尺子,时刻丈量自己的言行——
被起侮辱性绰号时,他们想“反正大家都在笑,较真就输了”;
被故意排挤时,他们劝自己“可能是我想多了,主动示好就行”;
被借走东西不还时,他们安慰自己“不过是件小东西,别显得我吝啬”。
心理学上管这种思想叫作“高自我监控者”特质:过度在意他人评价,习惯用别人的标准约束自己。
有这种心思的孩子们,就像戴着无形的枷锁跳舞,宁愿委屈自己,也要维持“完美”的形象。
很多时候,就连大人也会把克制和懦弱混为一谈,把体面和退让画上等号。
做家长的,应该及时自省、时常反思,更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告诉孩子:
成长的真谛,是既能体面待人,也能体面地维护自己。
02. 孩子的“不敢”,藏着对后果的想象
前段时间看脱口秀,演员高寒说起自己中学时穿假名牌鞋上学被取笑的经历。
他用开玩笑的口吻说了句:“青春期的孩子要是穿假鞋,那你的人生就完了。”
会被同学们“蛐蛐死”。
为什么不去反驳?为什么不去制止那些出言不逊的人?
恐怕这其中的原因,只能用青春期孩子细腻、复杂又让人揪心的心理来解释了。
学生小宇去年被高年级学生堵在楼梯间要过钱。
他当时明明很气愤,却不敢反抗,结果被推搡了好几下。
后来他跟我说:“我当时满脑子都是‘如果我反抗,他们会不会每天堵我’‘告诉老师,会不会被说打小报告’……”
其实,孩子的“不敢”,不单单是胆小,而是在脑海里预演了无数“更糟的后果”:
怕反抗后遭到更严重的报复、怕告诉家长后被指责、怕向老师求助后,被同学们贴上不好相处的标签……
电视剧《少年法庭》里说:“青少年的世界里,人际关系的压力比成年人想象的重得多。”
他们对被排斥的恐惧,远超对被欺负的愤怒。
比起安慰,具体可行的方案或许能更好地帮到孩子们。
面对让人不舒服的境况,不妨给孩子列一张“应对清单”——
-
对方只是开玩笑,可你觉得不舒服:直接说“这个玩笑我不喜欢”;
-
对方故意为难你,没造成实质伤害:找机会和老师家长单独反映;
-
对方动手或威胁你:立刻跑开,不要过度思索,立刻找大人求助。
……
当孩子知道每种情况都有解决办法,心里的恐惧就会少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