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及时给孩子正向反馈
教育博主曾讲过,有一位母亲向他咨询:
我家孩子今年刚上初一,对学习没什么兴趣,记东西也很慢,被长期打击得没什么自信,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阿留的建议是,先给孩子找到一个主攻学科,比如这学期就提升英语,要提高30分;
这期间要不断给孩子正面的反馈,当他真的提高30分以后,自信心和动力都会随之而来,之后再提高数学、语文也更容易了。
其实,学习本来就是一场漫长又枯燥的修行。
如果父母总是动辄批评、打击孩子的自信,孩子就会产生抗拒心理,自然而然就不愿意学。
所以,不妨多给孩子一些及时的正面反馈,比如:
“你今天作业完成得很及时,而且写得很认真,真不错。”
“你今天听课效率很高,吸收得很好,妈妈很为你开心。”
从开学时总考倒数,到高考以705分的好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的宁波男孩赵启琛就曾说过,妈妈对他的影响特别大。
他谈到妈妈时充满了感激:
“我妈从不因我的成绩不理想而责骂我,在我迷茫失落的时候,她总是不断地鼓励我、支持我。”
正如赵启琛所说,他逆袭的秘密,其实并没有多么高深,只是因为父母不断给予他正向反馈。
要知道,父母的语言,对孩子有着深刻的影响。
积极的暗示以及正面的反馈,会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让孩子富足、自信,更加有勇气挑战困难。
是否帮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
知乎博主讲过自己的经历:
她在“鸡娃重灾区”的海淀当老师,有个学生很小就对历史特别感兴趣。
为了孩子的兴趣能得到充分发展,父母开始读史书,并将里面的事件和情节,用有趣易懂的语言讲给孩子听。
上小学后,父母开始带着孩子逛各个地方的博物馆和历史景点,边逛边用笔记下孩子感兴趣的展品。
回家后,再根据笔记查资料,把背景故事讲给他听。
在大多数的同龄孩子忙着上各种课外班的时候,这个孩子却跟着父母,浸泡在自己的兴趣领域中,高考时,很顺利地考上了某知名大学的历史系。
其实,真正的自律,从来不是靠逼或哄,而是激发内在动力。
你看那些真正能持久学习、自发学习的孩子,往往是找到了学习的乐趣。
然而很多父母因为“学业至上”,剥夺了孩子的兴趣,也抹杀了孩子对自我价值的探索。
所以,父母可以通过挖掘孩子兴趣,帮孩子找到自己的价值,以及发自内心的学习动力。
杭州15岁的初二男生屠彦博从小就喜欢观鸟,如今已经观测到了1600种国内外鸟类,还跻身于各大导师组成的裁判团中;
他甚至为了观鸟休学一年,去做一些鸟类志愿者的工作。
如今,他早早有了自己的目标,打算报考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生态学专业,并一直为之努力。
而这些,都离不开屠彦博父母的一路支持。
兴趣就是孩子最 好的老师。
当一个孩子的兴趣被彻底激发出来,学习就变得不再枯燥无味,从“要我学”转变成了“我要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