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创团·小番茄
每年高考出分后,许多学霸的采访视频都会在网上刷屏。
比如,武汉三中考了708分的学霸张煜东。
他的学习笔记随着他的高分一起上了热搜。
可以看到,他的笔记做得相当到位、详细、工整,简直就像印刷出来的一样。
而他也谦虚地表示,自己天赋其实并不高。
之所以能够考高分,不过是因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自己能够坚持认真做笔记。
美国总统罗斯福说过:“有一种品质,可以使一个人在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中脱颖而出,这个品质不是天资,不是教育,也不是智商,而是自律。”
很多时候,拉开孩子之间差距的关键,就在于自律。
我研究了近年来多位高分学霸的成长经历,惊讶地发现:
你的孩子是否自律,取决于这5个教育习惯。
是否经常给孩子高质量陪伴
江西高考状元刘梦曾在采访中提到: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全靠父母。
因为他们从小培养了她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妈妈,给了她高质量的陪伴。
原来,刘梦的妈妈每天都会帮女儿整理错题,将每次考试出错的题目收集起来后,按不同的类型整理好,再帮女儿汇集到错题集上,便于女儿针对性训练。
每个自律又上进的孩子,背后一定浸润着父母用心陪伴的汗水。
要知道,孩子不是天生就会自觉学习的。
孩子是否能从“他律”走向“自律”,高质量的陪伴,是第 一道关。
陪伴孩子不是监督孩子写作业,而是帮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自主预习、独立思考、整理错题集、坚持课外阅读等等。
好习惯养成了,孩子自然而然会变得自律自觉。
高考状元杨晨煜的妈妈这样说过:
“一定要在孩子没有自主思考能力的时候,监督他养成习惯。监督的过程很痛苦,你得时时刻刻监督着他,留意着他;但定型以后,后面的路就好走了。”
每个自觉的孩子的背后,都站着长期高质量陪伴的父母。
是否让孩子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儿童教育家杨杰曾分享过一个案例。
男孩刚上一年级时,妈妈就每天盯着他写作业。
男孩觉得烦躁,做作业时,总是东摸摸西搞搞,妈妈不催他就不动。
时间久了,他就直接无视妈妈的催促,跑到一边玩自己的,本来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完成的作业,他总是一拖再拖。
最后结果就是,母子俩为作业斗争一晚上,孩子就是只字未写。
尹建莉老师说:“在教育中,想要他排斥什么,就去强迫他。”
孩子学习不自律,往往是父母陪伴的过程,用言语催促、监督批评,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感。
这也是为什么 “被逼着、催着学的孩子,会越来越不爱学习”。
烟台市高考状元傅子聪在采访中就透露,自己的父母从小学开始就不陪他写作业。
而是给他一个宽松的环境,给他自主的权利,让他自己规划学习。
遇到难题,父母也不会帮忙解答,而是让他自己查找资料,这让他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因为在学习上有足够的自主权,傅子聪一直保持着一种热情,自律性十足。
当一个孩子有掌控感,他们才有自发的动力去学习,去探索生命的方向。
所以,父母要让孩子在学习上有足够的自主权,这样他们才会自觉自愿地投入学习中去,对待学习有持续的热情和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