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大人文专业大调整!美国大学录取逻辑正在重塑-新东方前途出国

您的位置: 首页>顾问中心>林蓓蓓>日志>芝大人文专业大调整!美国大学录取逻辑正在重塑

欢迎向我提问

*顾问预计24小时内解答,并通过短信方式通知您

林蓓蓓

林蓓蓓

美国部主管

    获取验证码
    向TA提问

    温馨提示

    您当前咨询的顾问所在分公司为 温州 为您推荐就近分公司 - 的顾问

    继续向林蓓蓓提问 >
    预览结束
    填写信息下载完整版手册
    获取验证码
    一键解锁留学手册
    -人正在咨询
    向TA咨询95%用户选择
    在线咨询
    免费评估
    留学评估助力院校申请
    立即评估
    定制方案
    费用计算
    留学费用计算器
    电话咨询
    预约回电

    顾问将于15分钟内回电

    获取验证码
    立即预约
    咨询热线

    小语种欧亚留学
    400-650-0116

    导航

    芝大人文专业大调整!美国大学录取逻辑正在重塑

    • 美国本科
    • 留学指南
    2025-08-30

    “一觉醒来,专业没了”——这句话正在成为不少赴美留学生实际面临的现实。

    包括印第安纳、俄亥俄和犹他在内的多个美国州份,已通过立法裁撤了数百个被认定为“冷门”的专业。而近期,以芝加哥大学为代表的一批高校也纷纷跟进,对人文学科做出结构性调整。

    根据最新信息,自2026-27学年起,芝加哥大学艺术与人文领域将有七个院系缩减招生,八个院系完全停止招生,传统人文学科正迎来一轮严峻的收缩。

    但引人思考的是,许多高校在削减传统专业的同时,也在积极布局全新的跨学科领域。这种“有退有进”的策略,折射出美国高等教育正在发生的深层转向。

    作为全球教育的重要风向标,美国大学的这些变动,也为国际学生和家庭提供了未来路径选择的重要参考。

    多所高校调整人文学科,芝加哥大学并非个例

    芝加哥大学今年的多项举措引起广泛关注。

    4月,该校宣布将原人文学部与艺术部合并为“艺术与人文部”,并将15个院系重组为8个,同时缩减语言类课程规模,设定最低开班人数要求。

    8月,校方进一步明确:从2026-27学年开始,该学部内多个硕博专业将面临缩招或停招。

    受到缩招影响的专业包括:艺术史、电影与媒体研究、东亚语言与文明、英语语言与文学、语言学及音乐。

    而以下8个专业则将完全停止招生:古典学、比较文学、日耳曼研究、中东研究、罗曼语言与文学、斯拉夫语言与文学、南亚语言与文明以及视觉艺术。

    此外,社会工作、政策与实践学院的博士项目,以及公共政策学院的多个博士与硕士项目也将暂停招生。

    这一系列调整引发了部分教师的反对。他们认为,这种做法会削弱人文学科的学术生态,加速人文教育的边缘化。

    但校方表示,在超过2亿美元的预算赤字压力下,加上联邦拨款缩减、捐赠政策变化和国际学生签证的不稳定性,财务压力日益加剧,不得不做出艰难的结构性选择。

    芝大并非孤例。去年年底,波士顿大学已宣布暂停包括古典学、哲学、英语等在内的十余个人文社科类博士招生。今年,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匹兹堡大学等也相继公布了人文领域博士招生缩减或暂停的计划。

    这股调整浪潮不仅限于研究生教育,本科阶段同样受到影响。哈佛大学在上一学年取消了约20个系所的30门课程,其中人文学科占比显著。而诸如俄亥俄州通过立法规定“连续三年平均毕业生少于5人的专业必须关闭”,更使得非洲研究、哲学、性别研究等专业首当其冲。

    “冷门专业进名校”的策略还有效吗?

    在以往的留学申请中,常见的一种策略是借助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录取竞争相对较小,以“冷门专业”为跳板进入名校,入学后再通过转专业机制进入热门领域。

    例如,UC Berkeley人文学科的录取率约22%,远高于计算机(4%)和工程(7%)等专业。这种策略之所以可行,是因为美国大学本科录取多采用“综合评估”(holistic review),且转专业机制相对灵活。

    然而,随着多所大学对人文学科招生政策的收紧,以及热门专业转入门槛的提高,这种“曲线救国”的路径正在变得困难。高校通过裁撤专业、限制转专业、加强申请审核等方式,明确传递出一个信号:大学不欢迎仅将冷门专业作为跳板的学生。

    跨学科成为新出路:人文与科技正在融合

    尽管传统人文学科面临收缩,许多大学也正在为人文学科寻找新的表达形式——跨学科项目成为突破口。

    例如,在裁撤部分人文专业的同时,芝加哥大学新开设了本科专业“气候与可持续增长”(2025年秋季首次招生),虽隶属物理科学学院,但深度融合了经济、政治、伦理等人文社科视角。

    莱斯大学将于2025年推出融合工程技术与哲学伦理的人工智能理学学士;普渡大学在哲学系下设立人工智能文学士,要求学生修读语言、社会多样性及伦理课程。

    UIUC 的“CS+”模式进一步拓展至人类学、哲学、语言学等人文领域;耶鲁医学院则开设医学人文硕士,引入文学、艺术、哲学等人文课程。

    这些变化表明,美国大学裁撤的并非人文思维本身,而是其传统的、孤立的存在形式。批判性思维、伦理判断、文化共情与叙事能力,在科技主导的时代反而愈发被重视。

    人文学科正在走出纯学术的象牙塔,与科技、商业、社会议题深度结合,实现“软实力”的价值重构。

    对留学生而言,这意味着依靠投机性的“冷门套路”逐渐失效,真正的学术兴趣与跨学科思维将成为新一轮竞争中的关键。

    未来风向:复合型人才更受青睐

    美国大学正在全面推动跨学科与交叉领域的教育创新。其底层逻辑与“综合评估”录取思路一脉相承——高校渴望招收的是具有多元知识结构和跨界创新潜力的学生。

    不仅人文类在寻求融合,理工科也在不断打破边界:

    • UC Berkeley新设电气与计算机科学(ECE),整合硬件与软件课程;

    • UC San Diego设立“计算、数据与社会”学院,结合计算机、统计与伦理;

    • 南加州大学2026年将迎来首批人工智能理学学士,由工程学院与高等计算科学学院联合推出;

    • 佐治亚理工学院新开设天体物理学本科,强调计算与大数据分析的应用;

    • 布朗大学新设立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聚焦发展、政策与安全三大跨学科方向。

    几乎所有美国高校都在积极布局交叉学科,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数据科学、环境政策、社会技术系统等新兴领域。“AI + X”模式正在成为新常态。

    这一转变既出于学术创新的内在需求,也源于现实问题复杂性的外部驱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社会公平、人工智能伦理等议题,已无法通过单一学科视角解决。

    总结:跨界融合能力,将成为新的竞争优势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马克斯·普朗克曾说:“科学是内在的整体,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

    美国大学的专业调整,正是在试图打破这种局限。而对未来的申请者来说,真正的竞争力不在于选择“冷门”还是“热门”,而在于是否具备整合不同知识领域的能力。

    大学期待的不是单科突出的“高分生”,而是能够把计算机与心理学结合研究人机交互、把艺术与编程融合创作交互装置、用短视频技术助力方言保护与文化传播的学生。

    因此,成功的申请者应更早开始:

    • 在选课中有意识融入跨学科课程;

    • 在项目和活动中主动探索融合路径;

    • 在文书中清晰展现自己如何在不同领域之间建立连接、创造价值。

    重要的是,这种“跨界”必须建立在真实兴趣与真诚探索的基础上。生硬拼凑“人设”极易被招生官识破。

    最终,跨界的本质是一种思维习惯:不断追问“这个知识还能用在什么领域?”“这个技术如果结合人文视角,会不会产生新意义?”

    正如凯文·凯利在《必然》中所提出的,“重混(Remixing)”——即对已有事物重新拆解与组合——已成为未来社会的重要趋势。

    谁更敢于理解多元领域、进行创造性拼接,谁就更有可能在未来的教育与职业竞争中赢得先机。

    更多详情
    推荐阅读 换一换
    温馨提示

    您当前咨询的 林蓓蓓 顾问,所在分公司为 - ,已为您推荐就近分公司 - 的顾问。

    以下为-分公司顾问:

    继续向林蓓蓓提问
    提交成功

    稍后会有顾问老师反馈评估结果